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农业学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涉农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持续贡献了“沈农智慧”和“沈农力量”。
培养具有“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拔尖创新人才
以课程育人为根本夯基筑台。建立学生自主选择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程群,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3个层面打造设施园艺学、现代农业科技进展、普通植物病理学等系列示范课程、一流课程、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开设农业发展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等耕读教育特色课程,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课堂,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引领拔尖创新人才体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深刻哲理。
以科研育人为关键立柱架梁。以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卡力玛水稻实验站等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为创新源泉,以辽宁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服务对象,以首席科学家为引领,以科技人才团队为支撑,以稻、菜、果、畜禽为特色,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创新研究平台+服务推广团队+核心示范基地+科技推广普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使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不断转化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动力源”。
以实践育人为驱动积厚成势。把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必修课程,深入实施专业实践平台与“强农兴农”教育融合计划,以“大学生+乡村振兴”为载体,打造集“启智润心”与“知行合一”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品牌。以本科生为主体,博士团成员为技术支撑,每学期组织1.5万名大学生走进农业生产一线,通过“1名博士团成员+4名本科生”单元作战队伍,成立4000多个联合科技小组,连续4个学期针对同一个行政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书本本”真正飞进了“黑土地”。这些学生已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四大员”,即:聚村头、坐炕头的理论宣讲员,以宣讲“启民智”;走千家、进万户的信息采集员,凭信息“解民忧”;行田间、走地头的科技辅导员,用科技“破瓶颈”;出标准、拿规范的专业研究员,让研究“促振兴”。学生实践成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被农业农村部采用,面向全国推广使用。“沈农实践育人模式”被中宣部等15个部门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并入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以科技特派团和科技小院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通过科技特派团引领更多师生下沉、更多科技下乡。学校陆续在全省14个市30个县(区)100多个乡(镇)建立了科教兴农试验、示范基地,布局建设4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县、10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力实施科技供给计划和乡村振兴服务计划,先后选派317个科技特派团、600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这些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始终牢记使命担当,坚持聚焦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奶罐子”等做大文章,为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副食供应”等重大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北镇葡萄”于2023年首次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高达66.67亿元,品牌价值提升的背后,是沈阳农业大学“北镇葡萄”项目团队在3年的时间里,常驻锦州北镇市工作979天,走访9786户种植户,有针对性地开展品牌培育、品质提升、电商引领的付出与坚守。在乡村振兴前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全面实施服务乡村振兴“1234”工程和“十百千万”行动,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升级、经营优化、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生产、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通过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科技小院一边连着学校,一边连着田间地头,打通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链条,破解了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脱节、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等普遍性问题。按照“建立一家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的工作思路,目前,沈阳农业大学已在全省建立46家科技小院,涵盖了鲅鱼圈葡萄、喀左山杏、北票番茄、海城南果梨、大洼河蟹、法库沙棘、黑山辣椒、东港蓝莓、建昌牡丹、铁岭玉米、岫岩食用菌、兴城花生、新民水稻、凌源百合等地方特色产业。这些科技小院以深化协同培养模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让农业专家和农科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农业科技带到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落地的有机融合。2024年,辽宁喀左山杏科技小院、辽宁辽中黄瓜科技小院、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荣获“最美科技小院”荣誉称号,辽宁鲅鱼圈葡萄科技小院工作案例入围全国50个“优秀科技小院工作案例”,“最美”和“优秀”的背后,是沈阳农业大学以科技小院为依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坚持与坚守。
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质量上用好“针”本事、下足“绣花功”
让“头雁”领航赋能乡村振兴。2023年2月,来自全省14个市的251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以及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在沈阳农业大学参加集中培训,拉开了“头雁”领航赋能乡村振兴的序幕。作为辽宁省唯一承担“头雁”项目的高校,沈阳农业大学打造了“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四个一”培训模式,开设种植、养殖、营销管理、园艺、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6个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全力打造一支与辽宁省乡村产业需求相适应,与乡村建设发展相协调,能够带动地方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形成产业、行业、职业、专业的同频共振。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镇后岭村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负责人于东霞是“头雁”学员之一,现如今产业园占地面积900余亩,投资逾千万,成为十里八乡的致富能手,带动周边农民增收600余万元。
让“青年农民上大学”成为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沈阳农业大学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创建了“青年农民上大学”乡村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围绕一个核心产业、办好一个专业培训班、建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对接一个专家团队、培养一批乡土骨干、辐射引领一方农民致富”的“六个一”总体思路,量体裁衣打造了“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科技助农”的“订单式”教学形式。同时,遴选了一支“有学识、有经验、敢担当、能吃苦、叫得响”的教师队伍,从理论课堂到田间地头,常年在农业生产一线为青年农民的产业发展“开良方、出良策、谋良法”。目前,已累计培养学员6534名,这些学员覆盖了沈阳市所有涉农乡镇,46.7%的学员领办家庭农场或创建合作社,19.5%的学员注册了农产品品牌,累计推广新技术3500余项。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如今,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田秀才”“土专家”和“专业户”已成为沈阳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种”。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无边沃野上的丰稔、青山绿水间的乡村、千家万户里的农民,一直都是沈阳农业大学心心念念的“牵挂”。新征程上,学校将立足高等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为培养一批批既拥有“顶天”实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讯员 信东旭
新闻链接:沈阳农业大学: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 宣传教育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