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农业大学的克威园内,矗立着一尊以洁白花岗岩为底座的全身铜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双手拄着手杖,昂首思索,目视远方。这位长者,就是沈阳农业大学的创立者与奠基人——张克威。不时有学生来到铜像前,献上花束,寄托对张克威老院长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张克威早年留学大洋彼岸,是位造诣很深的农牧业专家;国难当头,他毅然从戎,抗击日寇,成为我党久经考验的一名军政领导干部。在五星红旗飘扬的大地上,他终于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为发展新中国农牧林科学及其教育事业呕尽了心血……

沈阳农业大学克威园
沈阳农业大学原名为沈阳农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东北农学院的部分系科与复旦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农业建设需要”而设立的。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红色基因在沈农人身上代际相传。
走进沈阳农业大学校史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讲述了一代代沈农人扎根东北沃土砥砺深耕的红色故事。
在校史馆“追本溯源”展区,复旦大学农学院师生克服地域、气候、生活等诸多困难,到东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北迁故事”让在场的学生为之动容。在北迁的队伍里,陈恩风教授、谭其猛教授的夫人都怀有身孕,毛宗良教授的孩子尚未满月……他们和从东北农学院返回的师生一起,在沈阳东陵的荒野上建立起沈阳农学院,翻开了沈农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北迁故事”充分彰显了沈农人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全心全意为祖国建设而不懈奋斗的宝贵品质,这种宝贵品质被学校凝练为“北迁精神”。
立足培根铸魂,把“静态史料”转化成“动态史料”,把“纸档案”演变成“活信息”,把“资料库”打造成“思想库”,集中展现先贤名师们怀揣爱党爱国之心,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红色故事、感人故事、精彩故事,引导广大师生传承沈农先贤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真诚质朴的爱校情怀……如今,沈阳农业大学校史馆已成为学史明志、爱校荣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年均承接主题党日活动、团学活动、研学活动等各类参观260余场、访客7000余人。

沈阳农业大学校史馆
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洋说:“校史不是尘封档案,而是新时代培根铸魂的源头活水,校史中的红色故事,对于引领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用好、用活校史,用红色校史资源打造集‘启智润心’与‘知行合一’于一体的思政育人品牌。”
深入发掘和提炼思政课育德、育能、育责功能,把红色校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以赤诚红色为核心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国槐绿色为代表的知农爱农教育相融合的“红+绿”双色主题思政课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田”味更“农”。
出版《记忆——沈阳农业大学建校初期部分人物小传》,以建校之初的先贤名师为主角,以翔实的史料追忆前辈们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生动往事,让师生重温那些人的音容笑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骨,激励后来者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不懈奋斗。
打造“史海钩沉”和“理响沈农”育人栏目,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育身边人,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做有强农报国理想、勇担乡村振兴重任、能走进乡土中国吃苦、肯为农业强国建设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记忆——沈阳农业大学建校初期部分人物小传》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张克威、邓叔群、钟俊麟、陈恩凤、吴有三、杨守仁……回望红色校史,一串串闪亮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沈阳农业大学的前辈们在辽宁乃至东北农业以及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与伟大爱国奉献精神一脉相承的“北迁精神”和“忠诚、奉献、创新、自强”的优秀品质,激励着一批批青年学生在这片热土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校史馆讲解员、土地与环境学院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刘志权说:“爱国是沈农人的生命底色。先贤名师们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如闪耀的星辰,熠熠生辉。所以,每次讲解校史时,我都会因为自己是一名沈农人而骄傲!”
“沈农的坐标是由建校初期的这一代人设定的,坐标原点里,浓缩着前辈们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宝藏,而‘北迁精神’则是这个宝藏的内核。作为沈农后来者的我们,要像前辈们那样,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刘洋说。记者 : 张铂 通讯员 信东旭
新闻链接:沈阳农业大学:用红色校史资源打造思政育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