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元钱在早市能吃撑,600元租到地铁旁精装公寓,沈阳的‘实在’让我不用为生活发愁!”来自朝阳的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生小李,一边展示手机里早市采购的照片,一边算起了在沈阳的生活账。随着沈阳成为全国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越来越多外地大学生在这里找到“低成本高幸福”的生活方式,用青春视角书写着与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安居保障
政策红利让青年“住得稳”
对于外地大学生而言,“住有所居”是扎根沈阳的第一步。沈阳市推出的人才公寓政策,让租房成本变得“平易近人”。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的小李,老家在朝阳,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沈阳从事物业工作。在单位周边的建融家园新市府店租到一套63平方米的公寓,月租900元。凭借沈阳市出台的青年补贴政策,她每月可享受240元租房补贴,实际负担大幅减轻。舒适的居住环境令她十分满意,尤其是上班通勤只需不到20分钟,小李更坚定了长期扎根沈阳的信心。

▲中德开・青赢(奥莱店)人才公寓。
为让青年住得更好,沈阳团市委打造线上“沈青宜居”平台,汇聚建融家园、万科泊寓等超1万套人才公寓,动动手指就能就近选房。小马就职于一家工程管理公司,毕业后为了寻找心仪的房子没少跑路,通过“沈青宜居”平台,她成功地在逸居中海寰宇店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公寓,户型、租金都让她十分满意,“原价1400元的公寓,通过申领补贴,我只需要支付600元”。“沈青宜居”平台上线以来已助力超5000名像小马一样的青年在沈安家。
饮食烟火
市井滋味让学子“吃得香”
外地大学生对本地饮食消费也很偏爱。每天清晨,沈河区小河沿早市挤满了年轻面孔,5角的牛肉火勺、1.5元的豆腐脑、2元一大袋的豆浆,让来自南方的学子直呼“打开新世界”。
“早市20元能吃撑,还能买一周的新鲜水果。”来自沈阳理工大学的赵仕超和室友每周都会组团逛早市,他们的“特种兵式采购”清单里,既有东北特色的油炸糕、鸡蛋汉堡,也有比超市便宜三成的应季果蔬。除了早市,老北市的铁锅炖、西塔的韩式小吃、街头7角一串的涮串,都以“量大实惠”成为大学生社交消费的首选,68元的铁锅炖能让4人吃饱,15元的自助盒饭荤素不限量,让“花小钱办大事”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消费智慧
理性规划让生活“过得好”
“近80%的学生月消费在1000-2000元之间,其中餐饮和娱乐消费成为最大支出项。”沈阳药科大学辅导员罗语岑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比较重视自己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享受,但他们也更有自己的消费规划。”来自安徽的沈阳农业大学学生肖凯分享了自己的消费规划:“每月2000元左右的生活费,1200元用于饮食消费,400元购置生活用品,剩下的作为周末娱乐和应急资金,基本不会‘月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在校内购物。
面对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外地大学生们形成了独特的消费智慧:网购与实体店结合,大部分学生选择“线上比价+线下体验”的购物方式;社交消费注重性价比,AA制聚餐、校园周边小众店铺成为首选;学习与自我提升消费稳步增加,书籍、考证培训等支出占比逐渐提升。部分学生还通过兼职补贴开支,沈阳药科大学的学生小刘利用周末做家教,既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让自己有更多资金用于生活。
城市赋能
双向奔赴让青春“留得下”

▲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在校内咖啡厅品尝咖啡。
从人才公寓的政策补贴到早市、商圈的消费便利,沈阳正以包容姿态接纳每一位外地学子。地铁网络的完善让跨区出行成本降低,“以前学校地理位置距离市中心商圈较远,出行成本较高,自从今年地铁在校门口开通后,去哪里都非常方便,我们周末也愿意和同学到沈阳各个景点打卡逛逛。”来自安徽的沈阳农业大学学生程子轩说。
“沈阳的消费不是单纯低价,而是‘实在感’带来的安心。”即将毕业的沈阳农业大学学生杨志文说,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包容性,让他从“异乡人”变成了“本地人”。随着更多青年友好政策的落地,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外地大学生在沈阳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在实惠消费中收获幸福感,在青春奋斗中与城市共同成长。(摘自2025年11月24日《沈阳日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