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沈阳日报:王一夫:做城市文明的建设者

    【来源:    日期:2025/11/2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文明始于心,更显于行,它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在诸多文明实践中,移风易俗尤其是文明祭祀的推行,更考验着城市文明的深度与市民的思想自觉。寒衣节临近,文明祭祀再一次引发人们的思考。近日,记者就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关系这一话题,采访了沈阳农业大学教师王一夫。

      “移风易俗是文明进阶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破旧立新。”王一夫直入主题。曾几何时,烧纸祭祀被视为寄托哀思的“必选项”,每到清明、寒衣节等节点,街头巷尾的焚烧痕迹不仅污染环境,更易引发火灾,也与沈阳连续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格格不入。

      其实,思念的真谛在于心意的真诚。如今,沈阳的文明实践已给出了精彩答案:和平区某社区推出“清明文明祭祀月”,志愿者现场提供鲜花、丝带,以“鲜花代替纸钱”让绿色祭祀落地;不少街道设立“追思墙”“时空信箱”,市民写下心里话缅怀逝者;全市推广的“云祭扫”平台,更让身处异地的人们能在线上寄托哀思……这些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孝道的内核,又契合了现代文明的要求。

      王一夫强调,文明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任务,而是每个人的责任。“作为高校教师,我常在课堂上和学生探讨传统与文明的关系——祭祀的本质是感恩与传承,而非固守落后形式。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参与‘家庭追思会’,讲述先辈故事;可以加入社区志愿服务,向邻里普及文明祭祀理念。每位市民都可以成为文明的‘蒲公英’,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身边人,让文明从‘个人自觉’变成‘群体习惯’。”

      这种从日常细节到习俗变革的文明实践,让“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更加厚重。街头的井然有序、社区的干净整洁、祭祀时的绿色环保、市民的友善谦和……这些都是文明城市应有的样子。王一夫说:“当我们把细节做好,把礼让包容的态度传开,把绿色健康的祭祀理念践行,文明沈阳会刻在每位来访者的印象里,融在市民的幸福中。”

      “每一次规范言行,都是在为文明城市‘添砖加瓦’;每一次习俗革新,都是在为城市精神‘铸魂聚力’。”最后,王一夫从一名青年学者的角度,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让我们从今天起,把“等一等红灯”的耐心、“让一让行人”的谦和装进行囊,更把“鲜花寄哀思”的雅致、“云祭扫传情”的温情记在心头,做文明习惯的践行者、移风易俗的推动者、城市形象的守护者。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摘自2025年11月18日《沈阳日报》4版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