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良品种+生物炭剂+配套栽培”的技术集成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团队让吉林省通榆县的重度盐碱地焕发生机。10月9日,该千亩示范田实收测产结果显示,水稻平均亩产达707.4公斤。这不仅是品种的胜利,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治理方案的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斌,原党委书记刘广林出席测产鉴评会。

观摩测产现场
专家组由来自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大学、和种业公司的专家组成。专家组根据水稻田间长势情况,遴选了3个代表性地块进行机械实收,折合标准水并扣除杂质,平均亩产707.4 kg,同时鉴评了“沈农516”的米饭食味,其米质优,米饭香气浓郁、适口性好的特性,受到一致好评。
试验示范片区为重度盐碱地块,2023年改良前土壤pH为10.5,含盐量为7‰,陈温福院士团队通过“选育优良耐盐碱水稻品种、利用生物炭剂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制定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改良后土壤pH值8.6,含盐量为3.8‰,2024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组织专家机收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704.8 kg。该示范田在改良后的第二、三年连续突破700kg/亩,获得了与非盐碱地种植相当的产量,表明院士团队对内陆苏打盐碱地综合治理取得成功。

专家组成员察看水稻田间长势
与会领导、专家还听取了校企盐碱地开发联合实验室成果汇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与吉林中农克盐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始于2015年,双方共建盐碱地开发联合实验室,利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研制的生物炭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制定适宜当地的配套栽培技术,先后通过开展稻蟹共作、鱼稻共作、稻田养鸭试验等方式改良提升土壤品质和试验田经济效益;在重度盐碱地原位筛选了千余份水稻资源,遴选出27份耐盐碱种质资源,构建粳稻耐盐碱育种核心亲本群体,已成功培育出耐盐碱品种 “沈农516”,沈农系列优质耐盐碱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和地方品种审定程序。

示范田土壤与未改造盐碱地土壤对比
目前,盐碱地开发联合实验室在吉林开发改造盐碱地累计达7630亩,亩产也从改造初期的420 kg提升至707 kg,生产的优质食味稻谷收购价格比普通稻谷高约0.3元/ kg。该成果的推广应用标志着沈阳农业大学在盐碱综合治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显著。(图片由学校提供)
新闻链接:技术集成攻破盐碱难关 “沈农516”水稻在吉林重度盐碱地实现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