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中国科协之声:全国科普月 | 红滩黑土,蟹肥稻香,这里有一群了不起的学生娃

    【来源:    日期:2025/09/24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全国科普月

    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如约而至,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中国科协之声特别策划推出“全国科普月”专题。

    在辽宁盘锦红滩稻浪间,一群高校青年扎根大洼河蟹科技小院,将论文写在泥土里。他们扎根田间,破解河蟹养殖难题、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带动上万农户增收。时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跟随中国科协之声一起走进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看看这些“脚沾泥、身带尘”的新农人,如何让河蟹产业焕发新生机,诠释最美“丰”景。

    每当秋天来临,辽宁盘锦的海滨湿地就变成了一幅油彩画:绿稻田、黑土地、红海滩。阡陌之间,一群来自校园的年轻人挥洒汗水,在红滩黑土上绘就河蟹产业的科技蓝图。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聚焦盘锦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河蟹育种育苗、稻蟹综合种养、河蟹病害研究和技术推广,成果惠及上万农户。

    图片 

    科技小院的学生与养殖户在一起

    脚上有泥的农科人

    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坐落在盘锦市大洼区的兴海村边。二十几名穿白大褂的年轻人在实验室里忙碌:记录、配药、装瓶……为学术理想奋斗。

    走出实验室,换上连体服,学生们踏入泥泞的养蟹田,放流、读表、装笼……他们和蟹农没有两样。

    图片 

    科技小院实验室内

    图片 

    在稻蟹田中捕捞幼苗

    2018年,沈阳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依托沈农光合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和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组建了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李晓东教授带领13名指导教师,先后将41名学生带到科技小院。

    图片 

    李晓东教授与学生在实验室

    踏出校门,踩入泥田。在这里,师生们首先是农技员,与农民并肩作战。“只有脚上有泥,身上有尘,才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农业农村,才能培养出接地气、有作为的人才。”李晓东说。

    2018年,还是本科生的于怡琳,毫不犹豫地响应李晓东老师的号召,去科技小院“扎根农村”。于怡琳每天身着叉裤穿梭稻田,一百斤的轮虫饲料装了几十桶,需要泼洒投喂,让她手臂酸痛。海边缺淡水,风吹日晒了一天,身上腥臭泥泞的于怡琳,只能用湿巾擦脸。

    于怡琳和同学们一面精心筹备实验,一面钻研养殖细节。七年的时间,于怡琳成了学科专家和博士,而且幼苗放流、水质调控、种蟹测量、装笼起笼、分选打包……农民会的,于怡琳都学会了。

    图片 

    于怡琳在实验室工作

    像于怡琳这样的“农民学生”,大洼河蟹科技小院里比比皆是。

    几年前,盘锦河蟹养殖存在的困扰,主要是稻蟹养殖的河蟹规格小、产量少,效益低。养殖户们望着稻地里稀疏瘦小的河蟹,脸上化不开的愁云——“一年的心血啊……”病害多、品质不稳,这些看不见的“敌人”,年复一年地蚕食着蟹农的希望。

    对准瓶颈问题,找到科研方向,科技小院的师生围绕如何升级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提升养殖河蟹的规格和产量,展开了辛劳而又有成就感的攻关。

    图片 

    科技小院师生在测量蟹苗

    图片 

    科技小院学生在装笼


    在科技小院,学生每年“要在基地晒足300天”,他们常年深入田间地头,检测水质,咨询技术,采集水土,检测样本……科技小院使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奏效的技术才是真技术”,科技与人才要在田间接受检验。

    在各级科协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学校和企业持续加大投入,科技小院师生与共建单位一起奋斗,累计带动超过10000户的农民通过养蟹实现增收,为当地河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领先全国立下功劳。


    学生娃赢得老农民的信任

    起初,农户们对这个学生团队充满了不信任。有位养蟹多年的老农户直言不讳:“你们这些学生娃,整天在学校里读书,哪里懂养蟹的门道?我们养了一辈子蟹,都不敢说把蟹养得有多好,你们能行?”质疑声不绝于耳,团队倍感压力。

    新技术新方法,养殖户们接受起来很慢。他们担心新技术带来风险。比如团队推广的无人机精准投喂,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大量时间和成本。但这需要大量学习,还要操作很多仪器设备,许多养殖户不愿意尝试。

    农民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师生们深深体会到,养殖塘里,各种情况错综复杂,水温、水质、天气变化等都会影响河蟹的生长,这些都需要团队成员们一点点去摸索、去积累经验,在实际生产中转化书本知识。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除了在养殖蟹田中实践,还会挤出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查阅大量养殖资料。他们还主动向当地的养殖专家请教,邀请专家到养殖蟹田现场指导。

    图片 

    科技小院学生在与养殖户交流技术

    为了让养殖户们接受新技术,团队成员从身边小事做起。他们帮养殖户们清理养殖塘的杂物、监测水质、观察河蟹的生长情况,努力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能力。

    两年前,在大洼区东风镇二道边村,河蟹养殖户孙海洋2亩池塘里的2000斤扣蟹开始零星死亡,蟹群变得病殃殃的。孙海洋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科技小院师生闻讯而来,拨开蟹壳发现腹腔内充满呈牛奶乳状腺体。他们猜测河蟹得了一种近年流行的新疫病——“牛奶病”。螃蟹种群面临灭顶之灾。

    图片 

    科技小院学生在测量水样

    同学们连夜采集养殖塘的水样、底泥样本以及河蟹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发现的确是二尖梅奇酵母引发的“牛奶病”。他们迅速研发“免疫增强+水质调控+病原监测”的“牛奶病”三位一体防控技术,手把手教给养殖户。最终,病害发生率降低三分之二,河蟹得救了!

    孙海洋感动得热泪盈眶。养殖户们也对团队彻底改观。

    为了彻底解决病害问题,师生们从流行病学研究、病害传播机制、抗病微生物筛选、营养调节提升河蟹免疫能力、微生态制剂改善河蟹生长环境、培育抗病河蟹新品种等方面入手,设定了多个课题,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科学设计技术路线,显著抑制了盘锦螃蟹的常见病害传播。

    如今农户们遇到养殖上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团队帮忙。有养殖户说:“这些学生娃真是了不起,比我们还懂养蟹。有他们在,我们养蟹心里踏实多了。”

    图片 

    科技小院学生在稻田内取样水草

    图片 

    科技小院学生为养殖户演示技术


    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真实记录了学生们的心路历程:

    “我们每年要在基地‘晒足’300天。”

    “我们坚持写小院工作日志,把科研过程与收获、与农户接触过程中收集的问题与思考写进日志,记录工作内容、科研成果及学习成长。”

    “我们还要经常深入农户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水质检测和养殖技术咨询,并采集水土及养殖生物样本进行检测。”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田埂大地上!”

    ......


    知行合一,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上

    “科技小院,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走进三农、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好模式和好平台,是他们扎根农村基层一线、助农惠农的家。”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诚说,科技小院是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平台,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可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科技小院,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科技小院师生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围绕“三农”发展亟须解决的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科研创新与生产需求脱节、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与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地开展技术服务。

    几年间,农大曲周科技小院引导农民高效生产,促进农民增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为充分发挥科协、农技协组织优势,中国农技协于2018年11月成立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秉承“科协领导”“高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长驻”“多方支持”的原则,积极与各省市科协(农技协)、农业高校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等对接,更好地赋予组织人才的力量,基于特色产业在全国开展有组织地科技小院建设。

    “八年来,我们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聚焦有组织的科技小院建设,”王诚说,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群人、一个梦、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

    截至目前,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已有1839家,实现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近万名科技人员扎根在基层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王诚认为,科技小院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双翼驱动”——中国农业大学的模式创新+中国农技协的有组织科学普及推广。科技小院作为一种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首次明确,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深入农业农村一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聚焦科技创新解决产业关键问题,以产业和人才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科技小院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全国呈现出‘星火燎原、山花烂漫’的好局面,”王诚介绍说,“千家小院、万名人才”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小院学生们的回信重要精神,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取得助农实效。

    图片 

    种蟹抱卵后出塘放回车间越冬

    图片 

    准备稻蟹实验设备


    中国农技协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谱写了一首《科技小院之歌》,歌词写道:

    走出都市学府,走出深院高墙,

    走进麦田果园,住进张庄王庄。

    我们是科技小院的师生,

    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理论更扎实,让成果更辉煌,

    科技小院,是知行合一的新课堂。

    让粮食更丰产,让瓜果更飘香,

    科技小院,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上。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