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农业大学的校园中,一座别具一格的昆虫博物馆静静伫立,它宛如一座神秘的宝库,藏着无数关于昆虫的奥秘。8月22日,《沈阳日报》“邂逅沈阳‘象牙塔’里的宝藏”暑假特别活动走进这里,众多沈阳市中小学生和家长一同踏入这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与收获的探索之旅。本次活动也是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探源中华文明 传承红色基因”沈阳市中小学生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溯源
从标本馆到博物馆的蝶变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于昆虫的故事一直在演绎,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昆虫世界的探索。
沈阳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前身,是1952年由著名昆虫学家任明道等老一辈专家学者创建的昆虫标本馆。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农业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昆虫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明道等老一辈专家凭借着对昆虫学的热爱和对国家农业发展的责任感,开启了昆虫标本馆的建设之路。
70余年来,几代植物保护学院(系)的师生们沿着前辈的足迹,在昆虫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们跋涉万里,足迹遍布高山、森林、田野。为了采集到珍稀的昆虫标本,师生们常常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深山老林中,他们需要小心避开各种危险,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在荒郊野外,他们风餐露宿,只为等待那一只独特的昆虫出现。每一个标本的背后,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除了实地采集,师生们还通过标本交换、募捐、购置等方式不断丰富馆藏。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昆虫标本馆的馆藏标本数量日益增多,如今已达30余万号。
时光流转到2023年,学校党委决定建立沈阳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这一举措是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旨在促进学科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同时向社会公众普及昆虫文化知识。从昆虫标本馆到昆虫博物馆,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承载着几代沈农昆虫学者的梦想与夙愿,也标志着沈阳农业大学在昆虫研究和科普教育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传承
院士精神熠熠生辉

在昆虫博物馆里,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孩子们对昆虫的兴趣越发浓厚。“大家知道中国近现代昆虫学研究始于什么时候吗?在我们展厅的墙上,就有20位中国昆虫学领域院士的介绍,他们是昆虫研究史上的丰碑。”在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学生、博物馆大学生讲解员张苏雨的引导下,参观队伍来到博物馆的院士墙前。她指着墙上的照片,向大家讲述院士们潜心研究、为昆虫学事业奉献终身的故事:“这些院士胸怀家国,终身醉心昆虫研究,为中国昆虫学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令家长和学生们格外动容的是,在院士肖像下方,整齐摆放着历届沈农学子在教学实习中亲手采集并制作的昆虫标本。“这些标本是沈农精神的传承,从老一辈学者到年轻学子,大家都在用行动践行着对科学的热爱。”张苏雨的话让重工一校的谭嘉铭陷入沉思,他拉着张苏雨的衣角说:“姐姐,这些标本都是大哥哥大姐姐自己做的吗?他们是不是要去很多地方才能采集到这么多虫子?”得到肯定答复后,谭嘉铭认真地说:“我好像看到他们背着标本箱在草丛里、大山里行走的样子,原来标本背后藏着这么多人的坚持。”
南京一校的冯宥涵则对展区里沈农昆虫学科奠基者捐赠的物品格外感兴趣,展柜里的旧书籍、采集工具,都是老先生们青年时代的“科研战友”。“这些工具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他们为科学奋斗终身的精神,是沈农最宝贵的财富。”张苏雨介绍。来自青年大街小学的徐潇苒说:“看到这些老物件,我特别感动。原来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就像搭积木一样,才能搭建出昆虫学的‘城堡’。”
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展区设计很有意义。谭嘉铭的妈妈说:“孩子不仅学到了昆虫知识,还能了解院士精神和学科传承,让孩子明白‘坚持’和‘热爱’的意义,这比单纯的知识科普更有价值。”

科普
展厅里学昆虫世界新知
“昆虫和人类的关系,就像一对‘欢喜冤家’,它们既是竞争者,也能为人类提供帮助。”在科普长廊,张苏雨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讲述昆虫与人类的“爱恨纠葛”:“昆虫会和人类争夺资源,也可能传播疾病,但它们在传播花粉、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地球上的‘老住户’,昆虫比恐龙出现得更早,人类要学会和它们和平共处,既要制服害虫,也要保护益虫、利用益虫。”这番话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南京一校的周若水举手提问:“姐姐,那我们怎么分辨益虫和害虫呢?比如蝗虫,它是不是只会破坏庄稼?”张苏雨笑着解答:“蝗虫确实会危害农作物,但在生态系统中,它也是某些鸟类的食物,维持着食物链的平衡。我们要做的是科学防治害虫,而不是消灭所有昆虫。”
在主展厅“昆虫的世界”,张苏雨先抛出问题:“什么是昆虫?”小朋友们围着展台仔细观察27种小动物,争先恐后地回答。“昆虫有六条腿、身体分三段!”“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张苏雨则结合展品,依次讲解昆虫纲繁盛的原因、昆虫的结构与功能、习性与行为以及系统与进化。
当讲到农业害虫时,张苏雨结合辽宁农业发展实际,介绍道:“农业害虫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威胁粮食安全,沈农人一直以实际行动肩负助力辽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践行‘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食’的誓言。”这番话让学生们对“农业”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周若水说:“原来保护农作物、防治害虫这么重要,以后我也要多了解农业知识,为保护粮食安全出份力。”

收获
“镇馆三宝”震撼亮相
“接下来要带大家看的,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三宝’,每一件都很有特色。”张苏雨的话瞬间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第一处“精灵树”前,45只来自巴西的大蓝闪蝶组成的场景,生动再现了蝴蝶集群迁飞前的壮丽景象,蓝色的翅膀在灯光下闪烁,宛如梦幻仙境。第二处“舞鳞居”展出了44种珍贵鳞翅目昆虫,世界名蝶“光明女神闪蝶”格外引人注目。第三处“甲天下”则展示了鞘翅目21科92种共计402头来自世界各地的甲虫标本,种类繁多的甲虫如同披着铠甲的武士,整齐排列在展柜中。“‘甲天下’不仅展示了甲虫的多样性,还寓示着沈农人奋勇前进、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张苏雨介绍。
冯宥涵认真记录下甲虫的种类,他说:“原来甲虫有这么多种类,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大自然太神奇了。”离馆前,学生们仍意犹未尽。徐潇苒说:“今天在昆虫博物馆的每一秒,都像在打开一本会发光的自然魔法书。30多万个标本是好多代人跋山涉水攒起来的,这让我明白‘传承’不只是故事和手艺,对大自然的好奇和保护的心也会一代代传下去。我以后要从观察身边的小蚂蚁、小蝴蝶开始,说不定将来也能为世界的美好添一份力。”
冯宥涵也表示:“这次参观像打开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体会到生命的多样性与珍贵。以后我会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小生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家长们对此次活动也给予高度评价,徐潇苒的爸爸说:“孩子回家后还变身‘昆虫小专家’给我们讲解,这种沉浸式的科普体验,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生动、更易理解。”

记者手记
8月的沈农校园,蝉鸣里混着孩子们的惊叹,昆虫博物馆成了暑期最热闹的“科学课堂”。我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探秘,却在孩子们的眼神与展馆的细节里,读懂了科普最本真的模样。
孩子们的好奇从馆外就开始了:围着外墙的昆虫方格数“33个目”,摸大门的昆虫雕刻追问“是不是真虫子做的”,展厅里的蝴蝶彩虹前,更是有人趴近玻璃数蝴蝶、看金粉纹路。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院士展区的安静时刻。没有复杂的说教,孩子们盯着展柜里学子制作的标本、学者留下的旧工具——从标本细密的针脚里,从采集箱磨损的边角中,他们好像忽然懂了“传承”:原来科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代又一代人踩着前人的脚印慢慢探索。这种无声的教育,比书本更能触动人心。
离馆时,孩子们攥着记满字的笔记本,家长们笑着说“不是走马观花”。是啊,30多万件标本藏着几代人的跋涉,院士故事里裹着对科学的执着,昆虫与农业的关联中藏着“守护粮食”的责任。这场探秘,早已不只是认识几只虫子,而是把对自然的好奇、对科学的热爱,悄悄种进了孩子心里。这,才是暑期最珍贵的成长礼物。沈报全媒体记者: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