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辽宁日报客户端:赓续红色血脉 凝炼“北迁精神”

    【来源:辽宁日报    日期:2025/08/25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核心提示:

    “北迁精神”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由上海迁往沈阳、重新建立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国奉献,服从大局,团结奋斗,献身农业”。复旦先贤们推动东北农业进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北迁精神”。辽沈统一战线随着北迁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北迁精神”激励和感召沈农实现高质量发展。沈阳农业大学和复旦大学凝炼“北迁精神”,坚守初心使命,使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北迁精神”孕育而生

    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高教部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将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除茶叶专修科外,农艺、园艺、农化三系全部调到沈阳,和因抗美援朝战争搬迁到哈尔滨的原沈阳农学院师生一起,重新建立了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

    复旦大学北迁师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服从国家安排。农学院院长钟俊麟在《九三社讯》上发表《为了祖国农业建设,我们愉快地服从调配》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农学院全体师生,保证愉快地到沈阳去,为办好祖国的农业教育而努力!”。中国第一位农学女教授曹诚英强撑病体随院北迁,并于复旦大学《院系调整简报》上发表《愉快地到东北去!》一文,表达其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教职工的家属们同样表现出了高度的奉献精神,蔡希岳与徐国珍新婚不久便离沪赴沈,陈恩凤教授的夫人更是带着八个月的身孕踏上了北上旅程。当国家发展大计与个人的道路选择有了交集和碰撞,他们勇担历史使命,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毅然北上,才有了今天可以追忆的宝贵精神财富——“北迁精神”,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国奉献,服从大局,团结奋斗,献身农业”。

    1952年9月17日下午,第一批来沈农的复旦师生及家属一行400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乘坐专列向沈阳进发,经过50多个小时长途旅行,于9月20日凌晨4点多抵达沈阳。自此,黄浦江畔复旦大学的一部分,与天柱山下的沈阳农业大学,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推动东北农业进步,以实际行动诠释“北迁精神”

    北迁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让“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在沈农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九三学社社员钟俊麟、陈恩凤、谭其猛、毛宗良、徐天锡、曹诚英、龚畿道、赵仁镕、马世均、蔡希岳等10余名同志只因“祖国建设需要”,义无反顾地打起背包、携妻负子登上专列奔赴寒冷荒凉的大东北,就这样把一生交给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令人钦佩。

    土壤学家陈恩凤教授在吉林郭前旗灌区从事盐碱土改良十二年,为我国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家曹诚英教授的马铃薯丰产技术研究,使得沈阳地区马铃薯平均亩产由 600公斤提高到了2000公斤。

    《蔬菜名汇》著作人毛宗良教授,对我国主要蔬菜的品种进行分类鉴定、统一名称,为生产、引种和科研作了大量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农艺学家徐天锡教授提出了“北种南繁”的设想,开创了我国北方春玉米、高粱等作物“北种南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先例。

    园艺学家谭其猛教授写作近10年的《蔬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学》是新中国蔬菜专业首部教材。选育的大白菜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几十万亩,奠定了我国大白菜雄性不育的研究基础。

    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龚畿道教授选育的“分枝大红穗”等高粱品种,在辽、吉、冀等省推广面积达百万亩以上。他本人后来成为毛泽东主席治丧委员会成员。

    全国农业生物统计学的开创者之一赵仁镕教授,编著了《生物统计之理论与实际》一书,对于培养农业生物统计人才,促进农业统计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园林学家章守玉教授主持了南京中山陵的园林设计规划,撰写了我国首部花卉园艺学教材,成为了我国近代花卉园艺学的奠基人和我国高等学校园林专业创建者之一。

    此外,北迁助力辽沈统一战线方兴未艾。沈阳农学院建校初期的19名民主党派成员大部分是复旦大学北迁教师。陈恩凤教授于1953年牵头成立九三学社沈阳农学院支社,参与创建了九三学社沈阳支社、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并担任了首任沈阳、辽宁九三学社主委。60年代初,全校共有民主党派成员近60人,使得沈农成为驻沈高校中民主党派成员最多的院校之一。

    正是在“北迁精神”的熏陶和引领下,一代代沈农人始终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已的责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矢志奋斗。“爱国奉献,服从大局,团结奋斗,献身农业”的精神内涵与“忠诚、奉献、创新、自强”的沈农品质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一脉相承。

    “北迁精神”激励和感召沈农实现高质量发展

    沈农一直视“北迁精神”为自己血统中最尊贵、最骄傲的遗传因子,也是学校爱国奉献精神最深厚的底蕴。建校73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秉承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术育人的理念,大力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校友荣校的战略,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连续培养出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国家级人才28人次。

    民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农学专家陈温福教授在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种质创新、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实践以及生产技术组装集成等方面作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工作,育成了28个水稻新品种,为我国稻作科学特别是东北水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将研究领域拓展到生物炭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等方面,主办英文期刊Biochar(生物炭)的成功发行,确立了沈阳农业大学在世界生物炭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设施园艺学专家李天来教授研发开创了-20℃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先例,解决了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吃新鲜蔬菜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实现了-28℃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全季节高产优质生产果菜,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300公里的壮举。他还研制了第一代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及蔬菜生产模式,引领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方向,为解决我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和农民增收以及培养蔬菜领域专门高级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委员、沈农基层委员会主委、沈阳市政协委员、果树栽培与生理生态专家杜国栋教授18年间始终坚持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了“寒富”苹果及“南果梨”等特色果树高效生产智力支撑及技术服务工作,累计培训果农6200余人。主持研发的果园土壤培肥、梨果实石细胞调控等技术成果推广面积达18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为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民革沈阳市委常委、沈农支部主委,辽宁省政协委员,“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分子植物病理学专家张世宏教授牵头组建了“辽宁省植物病理学会”、“辽宁省极端微生物中心”、“国家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他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一项科技成果,以1200万元技术转让,刷新了辽宁省农业领域技术转让金额的最高纪录。

    建校以来,沈农为国家输送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7万余人,培养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农业人才,他们成长为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学校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当选“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凝炼“北迁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202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中指出,希望复旦大学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沈阳农业大学和复旦大学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继承老一辈复旦人、沈农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炼“北迁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培养青年学生确立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积极引导莘莘学子主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充分激发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北迁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作者:田义 李启坤 (沈阳农业大学)


    新闻链接:赓续红色血脉 凝炼“北迁精神”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