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立足“一核、两力、三全、五育”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凝聚建设“全国一流、东北特色、沈农品质”高水平大学的思想伟力,着力培养既拥有“顶天”实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微”见“著”谱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一、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核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关键少数作表率。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校党委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多学一些,注重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阐述党的创新理论,学校党委书记带头领学、带头研讨交流,带领27个二级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206个基层党支部形成“纵向到边、横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学习”的责任体系,使理论学习真正成为“硬杠杠”。
学习形式有创新。在学习形式上,学校党委坚持把握重点、紧扣要点、突出亮点,探索形成了理论学习中心组“三学三化”学习模式,即:紧跟形势及时学、集中研讨专题学、联系实际深入学;确保学习内容“多元化”、交流研讨“常态化”、标准规范“精细化”。贯通融合“线上+线下”“集中+扩大”“理论+实践”学习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工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的务实之举。打造“理响沈农——党组织书记领学新理论”系列专题栏目,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之声响彻沈农校园。
二、聚焦“内生力”和“向心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激发思政课程“内生力”。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打造“天柱山思政下午茶——书记校长与学生面对面”思政品牌,实现“党委全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最强赋能。深入发掘和提炼思政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和“育德、育能、育责”功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到思政课当中,创新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间地头的思政课”,让思政小课堂对接红色大讲堂、乡村振兴大课堂、“三农”大舞台。在全省建立18个思政课实践基地,构建以赤诚红色为核心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国槐绿色为代表的知农爱农教育相融合的“红+绿”双色主题思政课教学模式,确保思政课“田”味更“农”。
凝聚课程思政“向心力”。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具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思政引领+课程驱动+实践赋能”育人格局。出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行动指南,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十个一”工程,把伟大建党精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校史等内容嵌入教育教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共进。连续10年编写“教书育人案例”,每10个学时课程融入1个教书育人案例,以农业等领域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充分融入到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

学校于每年春耕和收获季节,分批次组织学生在田间地头上“乡土情怀”实习实践课,培养矢志强农兴农的人文情怀。学校供图
三、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三全育人”画好立德树人“同心圆”
强化“全员育人”使命意识。聚焦专业教师队伍、思政工作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系统梳理各岗位育人要素,不断整合全员育人工作力量。严格师德师风建设,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月、开展优秀教师风采展示活动,构建覆盖多类型、多维度成果认定方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强化辅导员“选、育、用、管”全链条管理,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按季度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学习作出具体安排,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进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工作目标和价值标尺。
构建“全过程育人”体制机制。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间节点和事件节点,确保教育教学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把思想政治工程贯穿于学生入学、就学、毕业、就业等生涯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坚持节点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历史传承与现实创新相结合、农学人文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全面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从道德、文化、才智、技能4个层面,将育人工作有效融入大学生“入校—在校—离校”全周期。
形成“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依托高等农业院校资源优势,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擦亮“农”的原色、突出“农”的本色、淬炼“农”的成色。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创新研究平台+服务推广团队+核心示范基地+科技推广普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确保“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既有“书香气”又有“泥土气”,全方位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逐步形成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育人格局。
四、构建“五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夯实思想政治工作之“基”
以忠诚奉献“三农情”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依托校史馆,深入推进校史文化精髓展示与传播,注重把“静态史料”转化成“动态史料”,把“纸档案”演变成“活信息”,把“资料库”打造成“思想库”,历史沿革、基业常青、芬芳满园3个主体展厅使校史馆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推出“史海钩沉”栏目,陆续登载建校初期沈农人的“红色故事”,学校的创立者与奠基人、农业科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张克威,著名的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邓叔群,全国第一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北种南育”的学者徐天锡,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先贤名师们怀揣爱党爱国之心,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故事以及在学校创建和发展过程当中积淀出来的“北迁精神”和“沈农品质”让全校师生为之动容。
以立德修身“金种子”诚信文化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诚信班级建设为载体、以诚信教育教学为核心、以诚信素养养成为主线、以诚信保障体系为依托的诚信教育“金种子”立德修身育人模式。坚持学校推动、学院联动、学生行动“三级联动”,注重“纵向贯穿+横向叠加”,实施学风建设及诚信教育行动计划,打造“诚信微课堂”,设立“诚信超市”“诚信驿站”,形成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自律与他律相呼应的诚信教育模式。建立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奖惩督促、家校反馈”于一体的全过程考评机制,以制度约束引导学生养成“知信、重信、守信”的行为习惯。
以强农兴农“试验田”耕读文化育人体系打造“铸魂育人”新场域。实施耕读文化涵养工程,将耕读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生态美育和劳动实践中,在春耕和收获时节,分批次组织学生到学校驻村“第一书记”所在乡村,在田间地头上“乡土情怀”实习实践课。开设农业发展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等耕读教育特色课程,将传统农耕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讲好“农味”十足的“专业课”。推进农耕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依托《新农业》杂志,在辽宁省布局建设专家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农耕文化科普活动,使农耕文化的濡养作用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让学生浸润其中。
以乡村振兴“四大员”实践文化育人体系拓展时代新人培养路径。围绕“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深入实施专业实践平台与“知农爱农”教育融合计划,以“大学生+乡村振兴”为载体,打造集启智润心与知行合一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品牌。利用“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对接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以学校学科专业为支撑,引导学生在陪伴、助力、引领农民生产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在辽宁省建设4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县、10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力实施科技供给计划和乡村振兴服务计划,每学期组织近万名学生走进乡村一线,这些学生已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四大员”,即:理论宣讲员、信息采集员、科技辅导员、专业研究员。
以润物无声“同心圆”环境文化育人体系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浓厚氛围。秉承“环境育人”理念,用山、水、林、田、湖、草、果、花8种生态元素打造出多个特色精品人文景观,形成了“桃李芬芳、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从8000株名贵的紫杉到排排高大的梧桐树,从千米披金的银杏大道到层林尽染的红枫林,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5%以上。入选沈阳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名录的1952年建成的综合楼、1955年建成的土壤楼、1956年建成的植保楼,在生动讲述“沈农故事”的同时集中展现了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印刻张克威老院长峥嵘一生的“克威园”,赓续复旦师生“北迁精神”的“复旦园”,演绎本草文化的“神农园”,等等,构筑起一道道环境文化的靓丽风景线。(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新闻链接:沈阳农业大学立足“一核、两力、三全、五育” 培育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