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东北新闻网:沈阳农业大学创新育人模式,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    日期:2025/07/24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

    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座谈会。会上,沈阳农业大学以“深化实践育人改革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为题作交流发言,介绍有关经验做法,聚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出意见建议。

    7月10日,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座谈会上沈阳农业大学做交流发言

    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农业本科院校,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农业学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涉农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持续贡献了“沈农智慧”和“沈农力量”。

    培养具有“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拔尖创新人才

    以课程育人为根本夯基筑台。建立学生自主选择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程群,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3个层面打造设施园艺学、现代农业科技进展、普通植物病理学等系列示范课程、一流课程、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开设农业发展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等耕读教育特色课程,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课堂,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引领拔尖创新人才体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深刻哲理。

    沈阳农业大学在每年春耕和收获季节分批次组织学生在田间地头上“乡土情怀”实习实践课

    以科研育人为关键立柱架梁。以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卡力玛水稻实验站等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为创新源泉,以辽宁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服务对象,以首席科学家为引领,以科技人才团队为支撑,以稻、菜、果、畜禽为特色,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创新研究平台+服务推广团队+核心示范基地+科技推广普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使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不断转化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动力源”。

    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

    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沈河)——北山教学科研基地

    以实践育人为驱动积厚成势。沈阳农业大学以本科生为主体,博士团成员为技术支撑,每学期组织1.5万名大学生走进农业生产一线,通过“1名博士团成员+4名本科生”单元作战队伍,成立4000多个联合科技小组,实施“四学期驻村制”实践模式,学生通过担任理论宣讲员、信息采集员、科技辅导员、专业研究员“四大员”角色,形成“宣讲启智-调研解忧-技术破题-研究促产”服务闭环。其编制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实践模式入选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和中宣部“三下乡”示范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赢。

    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中和镇调研

    以科技特派团和科技小院强化产学研

    通过科技特派团引领更多师生下沉、更多科技下乡。沈阳农业大学构建“科技特派团+示范基地”服务体系,覆盖全省14市30县100余乡镇,建成4个示范县、105个示范村。累计选派317个特派团、600余名科技人员,聚焦粮食和副食安全生产,实施“1234”工程和“十百千万”行动,通过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六大服务方向,形成“专家示范-农民参与-共同致富”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沈阳农业大学在辽宁省建立的科教兴农基地、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情况

    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

    通过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沈阳农业大学已在全省建立46家科技小院,涵盖了鲅鱼圈葡萄、喀左山杏、北票番茄、海城南果梨、大洼河蟹、法库沙棘、黑山辣椒、东港蓝莓、建昌牡丹、铁岭玉米、岫岩食用菌、兴城花生、新民水稻、凌源百合等地方特色产业。这些科技小院通过“专家驻点+学生实践”的协同机制,将科研阵地前移至田间地头,2024年已有3家小院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小院”,1个案例入选全国50个“优秀科技小院工作案例”。该模式有效破解了产学研脱节难题,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质量上用好“针”本事

    让“头雁”领航赋能乡村振兴。2023年2月,沈阳农业大学作为辽宁省唯一承办高校,组织全省14个市251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头雁”培训,采用“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四个一”定制化培育模式,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开设种植、养殖等6个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全力打造一支与辽宁省乡村产业需求相适应,与乡村建设发展相协调,能够带动地方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形成产业、行业、职业、专业的同频共振。如学员全国人大代表于东霞,带动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镇后岭村900余亩汉夏中药产业园,带动周边农民增收600余万元,成为地方致富典型。

    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在沈阳农业大学开班

    全国人大代表、“头雁”学员、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镇后岭村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负责人于东霞

    让“青年农民上大学”成为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沈阳农业大学创新推出“青年农民上大学”培养计划,以“六个一”模式为核心,通过订单式教学和专家团队指导,累计培养6534名学员。这些学员覆盖全市涉农乡镇,近半数创办家庭农场或合作社,19.5%的学员注册了农产品品牌,累计推广新技术3500余项。该计划成功培育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的辐射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无边沃野上的丰稔、青山绿水间的乡村、千家万户里的农民,一直都是沈阳农业大学心心念念的“牵挂”。新征程上,学校将立足高等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为培养一批批既拥有“顶天”实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沈阳农业大学信东旭)


    新闻链接:沈阳农业大学创新育人模式,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