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是一年丰收节,沈阳市辽中区水稻陆续成熟,金色的稻浪随风摇曳,沉甸甸的稻穗早已压弯枝头,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文忠教授正站在田埂上,手握一株稻穗,剥开一粒稻米,放进嘴里,轻轻细嚼。“嗯,再过十来天就可以收割了。”他自言自语地说着。
辽中区是重要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近三年来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年产水稻25万吨以上。
“我的的梦想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张文忠作为高校教师投身农业科研近三十年,除了传道授业,他最爱徜徉在丰收季节的金黄稻田。他的初心是让百姓早日由“吃饱饭”转向“吃好饭”。
沈阳市辽中区是辽宁的地理中心,辽河平原腹地,平畴百里,物阜民丰,三河过境,土壤肥沃。卡力玛地处辽河下游,水源丰富,光照充足,这里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尤其适合水稻育种。
“好地就应该用好种,这样才能多产粮。”张文忠说“刚到辽中区的时候,地里的水稻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有的正在灌浆,有的刚抽穗,有的已经熟透,可就这熟透的稻穗也是干瘪的。”
“以前我们都是凭感觉种地,现在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后期的收割,卡力玛水稻基地的专家都会来指导,帮助我们提高种植技术。”村民马洪刚说到。
为了让乡亲们种好粮、增加收入,张文忠还经常自己开车到辽宁的不同稻作区,与基层技术骨干、种粮大户和普通种植户交流,进行水稻生产技术集中培训和田间现场指导,无论刮风下雨,烈日炎炎都要泡在田里。
截止目前,张文忠主持完成的创新成果在辽宁稻区累计应用1000余万亩,增收15.3亿元,为辽宁粮食产能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丰”景如画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为了提升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团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为辽宁的经济建设与农村发展服务,打造中国北方粳稻科学研究中心,实现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研制与开发的新突破,在农业部、辽宁省、沈阳市政府及辽中县的大力支持下,经与辽中县委、县政府协商,于2016 年 9 月,沈阳农业大学卡力玛水稻实验站暨辽中院士工作站正式建成,是集教学、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工作站占地 513 亩,配有智能工厂化催芽车间、水肥一体化育苗大棚、气候观测站、虫害监测系统等先进灌溉、农机设施一应俱全。多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130 余项,涵盖多个重点领域,2020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2022年被认定为沈阳市水稻科普基地。2023年实验站又被列为首批辽宁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沈阳农业大学辽中卡力玛水稻实验站在陈温福院士及其团队多年潜心研究下取得了重要成果。自2012年以来,实验站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农业科技项目130余项,包括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研究涉及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选育、绿色丰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和轻简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先后培育出沈农9816、沈农9903、北粳1号等20多个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其中,6个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种,这些超级稻品种仅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就超过1.5亿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一般稻作增产20%,每年可增产稻谷13亿公斤以上。
“我们‘米袋子’撑起了我们的‘钱袋子’”村民马洪刚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辽中区来说,看似不起眼的一粒小稻米,正成为带动农民走向富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引进沈阳农大的先进科研成果和高端水稻品种,推行绿色种植提升品质,打造特色品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辽中区有近 80 家稻米加工企业,分布于杨士岗、刘二堡、茨榆坨等地,有省级龙头企业 1 家、市级 12 家。2022 年的辽河流域粳稻项目争取到 1000 万元省级资金,助力产业链延伸。截止2023年,各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超 5000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 3 万元以上。此外,辽中区积极发展水稻观光旅游。利用稻田景观和农耕文化,打造观光、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带动经济发展。
在距离马洪刚家不远处的广场上,健身器材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坐在一起拉家常。“近年来村子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改善,群众素质提高且更注重精神生活,农闲时会到广场锻炼。夏天傍晚,广场上扭秧歌、跳舞的人群让这里热闹非凡。”马洪刚说着,脸上乐开了花。“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农闲时间,我还打算带着家里人出去看看,休闲旅游,也享受一下外面的生活。”
辽中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赵玉新介绍,辽中区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积极推进院地合作,大力开展水稻栽培技术培训,融合精选优良品种、工厂化育秧、有机肥+配方肥技术、增硅抗倒技术、无人机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绿色栽培等3套技术模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未来,辽中区将推进稻米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中国北方稻米标准化加工产业园;延伸稻米产业链。以稻米产业集群核心做优做大一批稻米加工企业、发展“中央厨房+物流终端”等新型稻米加工业态,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助力辽宁乡村振兴事业。(张同波 高继平 王松|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新闻链接:科技助力稻米飘香促振兴 丰收画卷映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