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10支百合鲜切花,就有3支出自辽宁凌源。
辽宁省凌源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享有“北方花都”的盛誉。目前,凌源市花卉生产面积达2.25万亩,年产鲜切花2.4亿支,产值突破10亿元。
前不久,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暨专家工作站在凌源市正式挂牌成立。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24年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活动遴选结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卉栽培技术岗位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孙红梅牵头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花卉栽培专家服务基地,成功入选第十批专家服务基地,为该类遴选项目辽宁唯一入选者。
沈阳农业大学与凌源在花卉方面的合作历史悠久,友谊源远流长。从20世纪50年代著名园艺教育家章守玉先生在凌源开展唐菖蒲种球繁育工作以来,数十位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师为凌源设施园艺发展作出了贡献。孙红梅在著名园艺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的指导和带领下,致力于百合等球根花卉高效栽培与种球繁育工作20余年,带领团队扎根凌源助力花卉产业发展。
在凌源市国家现代农业(花卉)产业园的一个5000多平方米的连栋温室里,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百合的最新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模式。随着设施的更新与完善,孙红梅团队通过精准化、轻简化和数字化栽培,开始了新时期促进花卉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百合栽培技术研发与创新。
目前我国的花卉栽培品种,部分依赖进口。孙红梅率领团队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杂交育种、远缘杂交障碍克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攻关,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孙红梅团队建立了百合资源评价体系、百合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百合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平台,建立了基于胚挽救的百合远缘杂交技术体系,创制了百合原生质体瞬时转化技术体系和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多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合、朱顶红新优品种16个,创制新种质300余份,为我国球根花卉品种创新注入了新动力。
为有目标地创制更多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好的新品种,孙红梅团队在分子设计育种平台创建方面进行了10余年的刻苦探索,目前该团队创建的百合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建了基于高效遗传转化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为我国百合定向育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球根花卉大多进行无性繁殖,生产中所用的种植原始材料通常为种球,高品质的种球是高质量鲜切花产品的基本保证,而我国生产中所用种球大量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种类相对单一。孙红梅向记者介绍:“缺乏优质种球培育技术就导致了自主创新获得的品种在产业中无法应用,等同于零。因此,对于球根花卉而言,优质种球的培育与优良品种的创新是同等大事。”
从本世纪初开始,孙红梅在李天来指导下开展了种球国产化技术攻关,目前在优质种球繁育的原原种培育、鳞片快繁和开花种球培养及休眠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团队创制的“胚性细胞鳞茎”繁殖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实现了部分开花种球的自主生产,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百合新品种推向市场提供了可能。
在凌源市东城街道辛杖子村,花农“张姐”——张桂芬,是一位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百合明星”。
“我这点能耐,都是人家红梅手把手、一点一点教会的。”多年来,张桂芬与孙红梅已熟络如家人,亲如姐妹。在她家的花棚内,两万株百合健壮挺拔,没有一片黄叶子、病叶子,那硕大美丽的花苞酝酿着花农这一季的收成。
30年前,张桂芬夫妻就开始尝试种植百合。“刚开始不知道种啥品种、啥时候种、怎么种,全凭摸索,水和肥都是跟着感觉弄,有病了也不知道啥问题,田间管理更是一知半解……好年头就挣俩钱,年头不好常赔钱。”机缘巧合下,张桂芬经人介绍认识了孙红梅。
每当遇到百合生长不整齐、各种黄叶子、落叶落蕾、植株弱小生病等情况时,张桂芬就给孙红梅打电话……事无巨细、不分早晚,只要接到张桂芬电话,孙红梅都认真解答,能到现场的都尽量亲自跑一趟。当时交通不便,从沈阳到凌源,绿皮火车要坐9个小时,到辛杖子村还得搭乘人力三轮车,一路颠簸,加上晕车,每次都吐得厉害,但是孙红梅却乐在其中。
一个谦虚好学,一个不吝赐教,张桂芬渐渐成为凌源市百合种植示范户,也成为孙红梅调研推广百合栽培技术的重点户。“人家真懂,从头到尾,‘掰皮说馅’,一听就明白。”张桂芬由衷地赞叹,打心眼儿里信服这位有学问的“妹妹”。
从此,凌源市的河东乡、城关镇、小城子镇、宋杖子镇、万元店镇……凡是有百合花种植的乡镇,孙红梅都曾给予具体的指导。在长达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孙红梅率领团队研发、集成、创新了基于休眠调控的百合种球二次利用高效生产和花期精准调控技术、基于环境综合控制的百合减肥减药绿色生产技术,创建了环境友好型土壤消毒技术、优质百合种球生产和再利用技术,助力推动了设施花卉数字化管理进程。
在孙红梅教授团队指导的凌源花卉示范基地,实现了总产量超传统栽培的2~4倍,一级切花比率提高50%,植株叶片持绿比率达到100%,栽培成本降低50%~60%,常见百合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85%以上这样的优秀成果。
2023年10月下旬,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凌源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近年来,凌源市通过与沈阳农业大学实施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为凌源市项目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尤其是花卉产业发展引进了专家团队和智力成果,为凌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此次联合培养基地挂牌成立搭建了完善的联合培养平台,进一步将研究生培养前置于基层,紧密结合凌源市经济发展战略与设施农业产业实际,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花卉产业技术研发水平,为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合作共赢提供政策激励与支持,促进三方优势互补,推动凌源花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凌源市蔬菜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左岩曾是孙红梅的研究生,在孙红梅的影响下,也加入了凌源百合产业队伍,如今已成长为正高级农艺师。目前,凌源市蔬菜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已拥有高级农艺师20余位。
人才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宝贵财富。孙红梅团队深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本土产业能手,对于助力凌源花卉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来,团队累计培训了3000余名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成员和栽培种植大户,发放培训资料超过1万份,为凌源打造了一支不可或缺的一线技术力量。
正是这些一线技术力量,将团队研发出来的日光温室栽培百合优良品种、百合基质栽培管理技术和宜机化栽培管理技术等科研成果进行推广,解决了企业和农民在生产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
然而,孙红梅深知,没有文化底蕴的花卉栽培难以长久。她始终秉持着助力凌源打造我国北方百合品牌的初衷,关注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核心高效栽培模式的创立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她也重视品牌的打造和花卉文化的创新,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凌源花卉生产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推动文化要素与花卉产业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的裂变式发展。
凌源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小功说:“孙红梅教授团队关注凌源百合产业发展,在高校与地方合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多次汇集国内顶级专家学者来凌源建言献策,帮助凌源迅速提升业内知名度,搭建‘专家+政府+企业+农户’交流平台,助力凌源乡村振兴。”(摘自2024年8月5日《农民日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