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新华社:解锁农业黑科技|给盐碱地开“药方”

    【来源:    日期:2024/04/08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新华社沈阳4月7日电(记者武江民)春归渤海湾,辽宁营口市西市区千余亩水田即将迎来春耕。这片原本荒废的盐田,经过专项修复治理变成了连片的水田,亩产水稻超过600公斤。

    2023年夏,辽宁营口市西市区千余亩水田长势良好。新华社发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盐碱地所”)所长于亚辉说,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盐碱地改良就相当于给盐碱地开“药方”,需要长期综合施策。“这里曾是营口盐场,盐分主要来源于海水倒灌、潮汐侵蚀,需要先进行灌溉压盐、洗盐、排盐。”

    2021年,盐碱地所与开发企业合作,对这片盐碱地进行专项修复治理。千余亩盐碱地被沟渠分割成30多个规整的条田。每块条田两侧各有一深一浅两条沟渠,浅的是给水渠,深的是排水渠,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引地表水对盐田进行“冲洗”。

    与此同时,盐碱地所采用化学、生物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地力,目前千余亩盐碱地耕层土壤含盐量在水稻生长季已控制在3‰左右。2023年,这里种植的耐盐碱水稻品种“盐粳431”亩产达609.2公斤,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绝对增产。

    我国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样,向盐碱地要粮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从生态和环保角度探索出了多种新途径,研制了多种新“药方”。

    “见过给人喝药的,没见过给地喝‘药’的。”沈阳市于洪区种粮大户吴丽华说,过去她家的农田碱度高,土壤容易板结。经专家介绍,吴丽华用上了纯微生物菌剂。随着肥水缓缓流入田间,几年下来土壤疏松透气了,肥力提高了,耕地也变有劲了,玉米亩产能增加百余斤。

    国家农业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辽宁)保存的嗜碱真菌(显微摄影)。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吴丽华所用的纯微生物菌剂,是来自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张世宏团队的一项名为“基于嗜盐曲霉菌系的秸秆腐解与障碍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

    “这个成果看似绕口,实际不难理解。”张世宏说,嗜盐曲霉菌是指能在高盐条件下生长的丝状真菌。普通微生物一般在低温和高盐条件下工作效率较低,而这种嗜盐曲霉菌系具有两个“嗜好”:不仅喜欢低温还喜欢咸盐,在极端环境下能够大显身手,持续工作,快速腐熟田间有机废弃物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生态,达到修复盐碱地目的。

    3月21日,在国家农业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辽宁)中心试验室,张世宏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培养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入选名单,沈阳农业大学申报的国家农业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辽宁)成功获批。张世宏说,利用微生物治理盐碱地正在日趋成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盐碱地还要针对性地科学对待。


    新闻链接:解锁农业黑科技|给盐碱地开“药方”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