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团结报:用果树帮农民栽出“甜日子”

    ——记九三学社社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杜国栋

    【来源:    日期:2023/10/27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杜国栋(左)与铁岭市西丰县天来村村主任付宝库交流设施樱桃防裂果技术措施。

    杜国栋(左一)指导果农进行花果管理。

    绿叶掩映下,红嘟嘟的大樱桃缀满枝头。集中连片的设施大棚里,大樱桃淡淡的甜香弥漫其间。

    “杜教授,帮咱看看这树管理得咋样!”不久前,在辽宁省铁岭市天德镇天来村,村委会主任付宝库站在地头,向送技术下乡的九三学社社员、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杜国栋请教。“长势不错!还得注意控制好棚室温度,延长大樱桃的采收期。”杜国栋倾囊相授,将樱桃树的管理要点一一告知。

    对于杜国栋而言,深入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传经送宝、答疑解惑已经是工作的常态,如今52岁的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生产一线,用果树帮助农民栽出了“甜日子”……

    从1993年留校任教,到成为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再到担任辽宁省锦州市、东港市和沈阳市康平县人民政府农业科技顾问,杜国栋把对矢志强农兴农的追求写进了生活的春夏秋冬,用青春、汗水和才智托起一方农业产业发展,将科研论文写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广袤大地上。

    让康平县成为寒富苹果种植全国第一县

    2007年,杜国栋来到沈阳市康平县方家屯镇,针对当地果园产量低的现状,他开始遍访农家、登山爬坡、深入调研,最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轻简化修剪、高效花果管理等一整套先进的果树种植模式,并反复到农田里为果农们解决各类问题,确保栽培技术能真正在方家屯镇“扎下根”。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杜国栋在康平县主持建立了第一个1100亩的寒富苹果科技示范基地,修剪、授粉、疏果、套袋、采收、涂白防寒,每一个环节,杜国栋都会在田间地头亲自为果农讲解示范,那段时间康平县成了他的家,而自己在沈阳的家却成了驿站。

    “必须手把手教,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苹果的产量,咱得对得起农民兄弟的这份信任啊!”杜国栋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康平县村民周国忠曾种植果树多年,但苹果产量一直很低。杜国栋手把手教授种植方法,如今,周国忠的10亩寒富苹果园已连续5年亩收入过万元,他也成为了乡里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杜老师可是我们果农的贵人!”时隔多年,提及杜国栋教授,周国忠仍心怀感激。

    “杜老师真的是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如果没有他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指导,我们的腰包肯定没有现在鼓!”果农们深有感触地说。

    2009年,因寒富苹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方家屯镇被评为“辽宁特产寒富苹果之乡”,2011年“康平寒富”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6年来,杜国栋累计培训果农3000余人次、地方技术骨干120余人,发放“明白纸”和果树技术图书5600余份,康平县16个乡镇、130个村,示范栽培寒富苹果面积达15万亩,累计产值约6.5亿元,康平县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寒富苹果种植全国第一县,在以大田为主的辽北冷凉地区开创出了新的农业板块。

    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天来村

    2016年,辽宁省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落在沈阳市农业大学,学校主要承担沈阳市、本溪市、营口市、阜新市、盘锦市、铁岭市等6个市25个县(区)111个村(合作社)的科技服务任务。作为首席专家,杜国栋带领科研团队来到偏远的铁岭市西丰县天来村。

    二月春寒料峭,村里100多名果农围在杜国栋身边看他现场修剪果树,一位70多岁的老技术员还因修剪理念和手法不同与杜国栋争得面红耳赤。刚开始,果农们对这位有着“书生气”的大学教授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的检验,果农们的态度由怀疑逐渐地转变成了认可和钦佩。

    “俺们村的果农都认识杜教授,他一来村里,总会被大家拉到自家果园,让他看看果园里还有哪些管理不到位的地方,技术上还需要改变点啥,就连曾经和他争辩过的老技术员现在都彻底服了!”天来村村主任付宝库笑着说。

    根据天来村山地多、光热条件好、交通便利的优势,杜国栋带领科研团队科学规划出抗寒果树产业优先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稳定发展、设施园艺产业后起勃发的农业产业布局。依托当地傅博果业专业合作社,杜国栋牵头建立了7500亩优质、抗寒小苹果示范基地,经过几年发展,示范基地的果树已经有了稳定的产量输出,可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

    2018年,杜国栋为天来村引进了樱桃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并建立4栋樱桃日光温室,第二年就给村里带来了40余万元的收益,开创了辽北地区日光温室樱桃成功栽培的先河,后续又追建34栋甜樱桃日光温室并坚持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

    近年来,天来村先后荣获“辽宁省乡村振兴领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集体,农业科技的这束光,照亮了天来村的脱贫致富路。

    用科研成果撑起一个地方产业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8年。那一年,杜国栋在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郭殿荣的带领下,来到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部山区接文、甘泉等14个乡镇,推广“南果梨综合着色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科研成果。

    杜国栋说:“我们几个人分别负责几个乡镇,坐小客车到村子里,自己联络村里的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郭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说,为了造福一方百姓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3年后,杜国栋几乎走遍了海城南果梨产区,通过推广土壤改良、土壤平衡施肥、疏花疏果、人工摘叶等技术对当地南果梨进行着色,使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0%以上,优质果率达85%,果实平均着色率达75.8%,该项技术成果累计推广20余万亩,生产着色南果梨2.5亿公斤左右,创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

    2019年,作为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和海城地区科技特派员,杜国栋再次将工作重心转向辽宁省特色南果梨产业。通过反复的调研和比较论证,杜国栋梳理出制约南果梨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并制定了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技术培训为先导、以田间服务为抓手的工作方案。通过持续的技术培训,逐渐改变了当地果农对传统生产的认识,使海城地区南果梨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4年来,杜国栋先后在海城地区推广应用梨园土壤培肥、高光效树形构建、果实石细胞调控等5项现代果园生产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面积5600余亩,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0余场,累计培训果农3100余人,带动新品牌创建、果实贮藏及果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为辽宁省南果梨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23年,杜国栋荣获“辽宁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是辽宁省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0多年来,杜国栋走过数万里的乡村道路,去过辽宁省众多果树产区,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助力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他常说:“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农业大学的教师,只有脚下有泥土的芬芳,身上才有干事的力量!一定要既‘顶天’又‘立地’,‘顶天’是做好学问,‘立地’就是要和农民交朋友,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信东旭 李东瑞摘自2023年10月17日《团结报》5版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