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辽宁省教育厅、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农业农村厅、文旅厅、知识产权局和工商联等八部门联合主办的首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暨沈阳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在沈农禾丰体育馆召开。
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知识产权局及沈阳农业大学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东学院、渤海大学等省内23所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建平盛德日新矿业有限公司、浙江弘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32家涉农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负责人共计38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以“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携手共享共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现代种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通过多媒体、展板、实物等形式发布690项科技成果和141条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在政、校、企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推动高校与企业精准对接,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全面服务东北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新辽宁建设。
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广林在致辞中表示,站在新的征程,让我们以习近平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精神为指引,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他说为使本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学校精心筹备、认真组织,先后在铁岭、盘锦等地开展“校企会客厅”活动,并多方征集了近700项涉农科技成果和约150个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今年1月以来,学校共签订“五技合同”370项,合同金额6399.88万元。
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孔峰表示,省教育厅等部门将实施“一揽子”鼓励政策,在推动校企精准对接、释放高校知识产权新活力、探索实施高校专家、教授“校企双聘”、强化校企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推动高校入企服务、深化校企共商创新合作、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集中发力,希望省内相关高校进一步发挥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服务辽宁创新发展,吸引更多的源头活水注入辽宁。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鑫表示,将联合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协同攻关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征集农业企业技术难题,着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揭榜挂帅,提升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效率。二是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鼓励支持企业和高校组建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产学研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共享共用。三是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协同打造区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建立“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融合的服务体系。
会上,沈阳农业大学分别与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与建平盛德日新矿业有限公司、浙江弘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辽宁九圣禾郁青种业有限公司、沈阳国字菜篮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等企业签署技术合同,合同金额达1235.4万元。
建平盛德日新矿业有限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专利转让协议,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边振兴教授团队发明专利——“矿山复垦中露天采坑或沉陷区底部蓄提水方法”配套的利用大量铁矿尾砂土壤构造技术,以500万元价格实施转让。企业能够实现选矿尾砂、废石、废水资源化利用,“变三废为一宝”,大幅提升复垦耕地质量,改良后的土地玉米亩产,平均增收100公斤。
2022年,沈阳农业大学的一项发明专利以1200万元技术交易额转让给辽宁伊品九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学校建校以来首个单笔交易额超千万元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刷新了辽宁省农业领域技术转让金额最高纪录。参加大会的辽宁伊品九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润涛向大家介绍了这项技术实施以来良好成效。
辽宁伊品九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近十年的探索中不断寻求着适合东北寒地土壤的治理技术,苦于没有有效的核心盐碱地治理技术,沈阳农大张世宏教授团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理盐碱地新技术——在-40℃的环境下不受影响,完全适用于东北寒地的典型特点。该技术还被纳入农业农村部推广项目并被世界生产力学会作为“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典型案例呈报联合国粮农组织。
多年来,作为辽宁唯一一所农业本科院校,沈阳农业大学长期聚焦“三农”领域,为辽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陈温福院士团队研发的北方超级稻、生物炭肥料,李天来院士团队推广的设施蔬菜、几代沈农人自主研发的寒富苹果,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等已经成为辽宁省的靓丽名片,极好地诠释了高校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新闻链接:首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暨沈阳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在沈阳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