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农民日报:陈温福院士:发展生物炭产业 助力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来源:    日期:2023/03/13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产能如何提升?最根本的还是在耕地。在我国现有19亿亩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要通过内涵挖潜的方式提升产能,就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而生物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升耕地质量和实现‘农业碳中和’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前者要求提升农林生态系统碳储备能力,后者则需要提高以土壤有机碳为核心的内稳性地力。利用农林残余生物质发展生物炭产业,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林废弃物难题,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而且还为我国中低产田改造带来福音,可谓一举多得。”自2005年起,陈温福带领团队一直坚持做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效果监测,陈温福认为,生物炭技术在治理土壤污染、保护农业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形成的富碳产物,多微孔,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强,具有“碳封存”、改造土壤和吸纳污染物等多种功能。若利用生物炭技术将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还田,不但可提升农林生态系统碳储备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壤碳氮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

    陈温福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而大力发展生物炭产业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年产秸秆、林业等残余物约17.5亿吨。这些巨量的生物质若被焚烧或废弃腐烂分解,则会以二氧化碳形式重新被释放到大气中。若直接还田,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只有约3%可回归到土壤碳库。但若将其中的四分之一制成生物炭归还土壤,就可直接固碳两亿吨,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两亿多吨的碳汇量相当。因此,将农林残余生物质炭化还田,可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实现农林碳汇倍增。

    谈及面临的问题,陈温福坦言:“我国的生物炭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国际领先,并已得到国内外高度认可,但在生物炭产业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炭基肥料和炭基土壤改良剂应用为主线的生物炭产业,由于认知、成本、价格等原因,成果转化难度大;缺乏将生物炭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识,特别是缺少对基于碳中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生物炭产业从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到应用的全产业链顶层设计。”

    为此,陈温福建议:国家对生物炭产业进行顶层设计。基于生物炭产业的公益特性,将其纳入公益性产业管理系列;制定生物炭产业区域规划,分区施策,构建基于生物炭技术的绿色农业生产新模式。

    要加强对支撑生物炭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的支持。建立跨区域、跨学科的“国家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专项”,促进生物炭产业健康发展。

    可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生物炭产业发展。将炭化设备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生物炭产业纳入信贷政策优先支持行业目录,生物炭基肥纳入肥料登记管理,由省级单位办理审批;将生物炭纳入碳交易配额管理,在碳交易市场先试先行。(摘自2023年3月10日《农民日报》3版)

    新闻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3/20230310/20230310_003/20230310_003_1.htm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