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教育部:沈阳农业大学践行耕读教育理念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四大员”实践育人体系

    【来源:    日期:2022/11/21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沈阳农业大学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聚焦乡村振兴,引导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发挥专业特长,助力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奶罐子”“花园子”等民生工程。在此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有意愿、有能力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型、服务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实现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与服务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这是学校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在育人方式方法上所做出的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学校试点推出以“大学生+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万余名学生对接全国30个省2000多家大中型农民合作社,建成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学校与合作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聚力育人,被农业农村部称为实践育人的“沈农模式”。

    2020年,将试点成果在全校推广,每年组织全校7000余名学生走进全国广大农村,做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宣讲员、信息采集员、科技辅导员、专业研究员,成功打造育人效果好、服务效果佳的“四大员”实践育人体系。学生实践成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被农业农村部采用,面向全国推广使用。

    2021年,实践模式得到辽宁省副省长王明玉同志批示,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专门下发文件(辽委教通〔2021〕65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沈农实践育人模式”。

    2022年初,“沈农实践育人模式”被中宣部等15个部门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并入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二、实施进展

    学校秉承耕读教育和“三全育人”理念,注重育人实效,积极探索契合新时代耕读教育内涵与模式的实践育人体系。打通课程教学、科技服务、实践拓展、文化传播、网络支持的人才培养链条,构建出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为主体,大学生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就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融合发展的实践育人方针,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具体就是利用“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对接农村的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以学校学科专业为支撑,引导学生在陪伴、助力、引领农民生产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开展采用递进式,重点体现持续性,以必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学业过程参与,按学生深入农村的时间和深度不同,把握“实践调研—服务支农—创新创业”的节奏,充分发挥大学生“四大员”作用。

    (一)走千家进万户,做专信息采集员

    从一线调研入手,按照“全员动员、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的实践任务设计理念,集中全体学生力量,聚焦他们力所能及的小问题,以超大调研样本数据的聚合效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假期组织全校7000余名学生走进全国2300多个村,收集调研问卷10万份以上,形成一批深度调研报告,其成果多被国务院等有关部委采用,有力支撑了政府和企业决策。

    大学生在调研中,发现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下一问题的基础,每一次调研都把学生引入更深入的思考。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建设问题就是在不断整理这些主题调研过程中提出的。学校组织学生调研农业生产现状,并逐渐关注农业生产要素数据,进而发现了农业生产组织问题和农业生产标准缺失,所有的问卷小问题逐层地共同指向了现代农业生产上的大问题。调研数据和案例表明,从当前的基层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化水平看,农业生产组织能力弱,合作化程度低。由此,学校向农业农村部提交了大力发展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广大基层农村建立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等建议,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认同和大力支持。农业农村部先后下发“农机管〔2016〕50号文件”“农机管〔2017〕36号文件”,委托沈农对全国的国家级合作社规范化组织化标准化能力进行调研指导,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观测点,以进一步梳理问题、积累数据和试验示范。

    (二)出标准、拿规范,做深专业研究员

    在学校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所采集的问题以及提交的报告,进行深度解读和研究,提出了依托合作社,以标准化的生产托管服务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制定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将生产技术规范嵌入示范文本,作为合同协议的重点,一并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生产托管服务整合人员和土地,以生产技术规范整合相应农业技术。学生研究员们在全国分布的典型合作社观测点试验成功后,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采纳了该成果,并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办经〔2020〕3号文件”形式向全国下发。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红丽表示:“这些来自一线的调研成果非常具有操作性,为我们区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打了一个好基础。”

    (三)聚村头、坐炕头,做好理论宣讲员

    针对调研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接下来就是转化和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这时学生们又以理论宣传员的身份再次走进农村,面向曾经调研的农户进行宣传和解读。把新事物给农民讲明白、让农民接受,不是容易的事情。为此,宣传员们在导师的指导下,重点训练演讲、写作、新媒体运用能力,达到自主创作新媒体讲稿、熟练演讲的程度。同时,集合全体学生的智慧,创作了多版本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题宣传片、动画片,由宣传员们带到农民的田间地头。经过充分准备,宣传员们在农民中间以手机传播、电脑演示、集中观看、讲稿解读等多种方式,通过农民易接收和听得懂的话语进行宣传和解读,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与接纳。“这些大学里的娃娃不简单,把政策做成‘动画片’,一看就懂。”在山西省长治市安阳村,几位大学生通过播放农业生产托管宣传片向村民宣传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当地群众马春叶表示:“现在干好农村的事,真需要有文化的大学生。”

    (四)行田间、走地头,做精科技辅导员

    经过广泛宣传,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规范建设的理念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同。辽宁省法库县组织村“两委”干部领办合作社、辽宁省营口市坚持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沈阳市苏家屯区以人才引领促进合作社发展等举措都把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为主要方向。但是,生产托管服务技术规范缺失,急需一大批懂农业的科技辅导员。为了让广大学生胜任这个角色,学校组织带领学生制定了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内的一系列生产技术规范模板。2022年寒假,全校7000名学生科技辅导员,制定了近2300份《乡村特色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并且所有的《规范》都经过了两轮“广泛调研形成初稿-专家审核-返回调研对象二度核准”的过程,有的《规范》已经贴在了村支部的墙上,有的贴在了产品的包装上,学校还将材料分类汇编,形成了进一步研究的素材。2022年暑假,7000多名调研队员、2300多个调研对象,学生们和农民正在合力将1.0版本的《规范》加入更多的科技元素,进而形成更贴近农业现代化的2.0版本。

    三、主要特点

    (一)创新智能化、精细化实践育人管理体制新工具

    研发“实践加”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平台,让大学生社会实践公开透明、可查可调,实践中调研出的问题可与线上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实时对接,解决乡村一线面对发展瓶颈找不准症结、找不到专家、找不出科学办法的难题。对实践目标、内容、管理等“全流程”进行革新,做到育人育才同步部署实施、同步考核评价,把社会实践育人从简单的教学手段上升为知农爱农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文化。

    (二)搭建在农业生产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体系

    实践育人体系的形成得益于社会、家长、高校共同助力、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中汇聚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数百家企业和学生家长的关注,形成全体学生参与、全产业链介入和全国覆盖为特色的走进农村基层、瞄准生产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框架。

    (三)贯通高校实践育人与全员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

    实践育人组织结构贯通乡村振兴各环节。学生与实践基地紧密结合、广泛联络乡村振兴各个要素,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一线动态,以科技下乡、智力帮扶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化速度,真正将科技支农帮扶带到田间地头,有力支撑政府和企业决策,实现实践育人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四、成效及经验

    (一)学生学农爱农情感得到认同,从事农业意愿得到增强

    极大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就业在农业”成为共识,“创业在农村”渐入佳境。入学时将农业作为首选意愿职业的学生大概占比40%,到毕业择业时占比达到80%以上,学生在农业企业招录面试和涉农高校研究生面试中成功率在90%以上。

    大学生进农村,人才下沉,促进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跟踪反馈表明,在学生实践过的地方,很多合作社大力吸引大学生回流农村入社工作。学校深入挖掘推广大学生在农村创办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以他们的创业模式引领更多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2018年,学校向农业农村部提交了《关于以人才和科技引领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建议》报告,提出大学生下乡创业是破解“未来的地由谁来种”这个时代课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于当年成立“中国农机化协会大学生从业合作社理事长工作委员会”,成为农业领域理念最先进、思想最活跃、最年轻的农村一线创业者团队之一。国家领导人和农业农村部等领导多次到协会会员合作社调研,鼓励大学生们要种好现代农业的“示范田、试验田”。河南、河北、山西、湖南、辽宁等省农业农村厅专门召开大学生调研报告会,听取学生汇报调研成果。

    (二)切实为生产一线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切实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收益

    参加实践的学生每个假期收集调研问卷10万份以上,每年都能形成一批深度调研报告,以数据汇集有力支撑政府和企业决策。大学生走进农村,关注农民不会干、干不了、干了不划算的事,为数千个村和农民合作社做了大量标准制定、产品营销策划、文案写作、信息化建设、翻译资料等工作,提供人才技术支撑。部分学生还扎根农村自主创业,当起了“新农民”。2016届农机化专业毕业生梁日鹏,上学期间通过“三下乡”活动,走访了全国各地近100个合作社。带着这些经验,毕业后的他来到辽宁省法库县创办万盈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开始他的绿色化、标准化农业梦。5年过去,曾经被质疑、身为外来人的他,如今已经是当地3万亩土地上农户眼里的“贴心农管家”,老百姓提到他带给农村的变化如同“变魔术”。与梁日鹏一样的还有湖北襄阳双丰收合作社、山东枣庄富源合作社等数十个创业团队,同样把“魔术”带给农村。

    (三)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育人“沈农模式”,在多所高校推广效果好

    2021年,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和团省委提炼了沈农的工作模式,在全省104所高校和14个团市委做了示范推广。沈阳理工大学、辽东学院、辽宁科技学院、辽宁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财经学院等6所高校采用了这一模式,共组织近3.5万学生深入全国广大农村,取得了与沈农同样的育人效果,该模式的推广性、复制性得到了验证。实践育人成果还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辽宁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五、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的考虑

    (一)在高校更大范围推广,惠及更多学生

    在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和团省委的推动下,学校主动对接帮助省内各高校融入乡村振兴,分享乡村振兴育人模式和经验,共享“实践加”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提供相关培训,协助制定适合本校的乡村振兴育人载体和方式,推动高校协同合作服务乡村振兴。

    (二)为农民提供更深度服务,惠及更多农民

    以“四大员”制定的农村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为基础,组织专家团队针对每一份“技术规范”进行专业化指导,反复修改、调研,最终形成合作社理事长、村“两委”、农民都满意的技术标准,助推农产品高质量生产。同时,着眼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与辽宁省乡村振兴局、辽宁省文旅厅、辽宁省广电局、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中国广电辽宁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社辽宁分社信息中心、沈阳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旨在“以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影响力”的“辽宁乡村振兴媒体、产业携手行活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聚焦产品提质升级,打造、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声誉、有市场、有前景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新闻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04/dianxing/xiangmu/shengshu/shengshu5th/202211/t20221116_992812.html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