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阳农业大学 刘广林
沈阳农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七十年来,几代沈农人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术育人,聚焦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等作大文章,为助力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是沈阳农业大学从跨越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十年,也是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破冰的十年。十年回眸,一条“建设强盛沈农,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高等农业教育之路正在沈农人的脚下绵绵延伸。
十年来,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立19个二级单位党委、纪委,55个专业教师党支部书记全部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党领导下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全校上下政通人和,育人环境风清气正,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
十年来,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二五”之初,沈阳农业大学借助“十二运”(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东风抢抓机遇,启动了新校园建设。2013年7月,新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013年9月,“十二运”跆拳道比赛和橄榄球比赛分别在新建成的禾丰体育馆和凡舟体育场举行;服务中心楼、园艺植保学科楼、工科学科楼、牧医林学学科楼等20多个单体建筑拔地而起,21.3万平方米的新建筑面积相当于过去学校教学设施建筑面积的总和……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这片传承文化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农大速度”。全校教职工在新校园建设时期展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紧迫感、高度的责任感,那种集中力量、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干劲,升华出了一种可贵的“沈农精神”:坚韧不拔、坚持发展、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坚持事在人为。学校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十年来,师资力量不断积聚。在补齐硬件条件缺失短板后,沈阳农业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内外兼修”,不断积聚师资力量。2012年以来,333名国内外名校博士到校就职,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2012年的46.9%提高到2022年的70.8%。2015年12月7日,李天来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继陈温福院士之后,学校培养的第二位“土生土长”的院士。2015年12月,陈启军教授应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活动,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科学会堂进行学术演讲,这是沈农人第一次站在世界最高学术殿堂上展示研究成果。目前,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26人次,由院士、杰青领衔,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十年来,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沈阳农业大学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创新型”的总体思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大思政”教育契机,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十个一”工程,把伟大抗疫精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校史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共进。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新农科建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为基础、以专业认证为主线,聚焦专业、课程、教师、平台、文化、学生等核心要素,构建“通识+学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四平台+一模块”课程体系。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农学和园艺专业两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探索本硕博一体化个性化人才培养。2012年以来,共有18个专业获评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学团队分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团队、2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6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1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部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十年来,学科建设捷报频传。沈阳农业大学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单学科—跨学科—学科群”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传统农学门类学科优势,积极发展交叉学科。2012年以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从6个增加至10个,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先后进入并持续保持在ESI全球前1%。2014年起,学校共投入专项资金1.3亿元,实施“四层次学科建设”和“四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培养四层次人才175名。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7个博士一级学科排名百分位均进入前35%,B类以上学科数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排名并列第9。2019年学校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园艺学、作物学入选辽宁省2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兽医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辽宁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2019年至今共获省“双一流”建设经费4.1亿元。
十年来,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沈阳农业大学积极实施海外留学计划,推进师资国际化建设,打造“留学沈农”品牌,形成了高水平、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格局。2015年6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国际交流合作管理体系。2016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84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聘用包括澳大利亚国家院士、荷兰皇家院士等近20名国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积极选派教师出国留学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交流讲学,构建了“请进来”“走出去”国际交流模式。2019年学校获批成为来华留学教育和管理质量认证高校,并先后与6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院校结为友好校,留学生人数从“十二五”之初的4人增加至453人,国际化办学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十年来,科教兴农之花开遍辽沈大地。作为一所“农”字号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构建了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创新研究平台+服务推广团队+核心示范基地+科技推广普及“五位一体”的服务“三农”新模式。陈温福院士团队直接间接育成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这些新品种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平均覆盖率达40%以上,超级稻稻种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种子”。李天来院士团队创建了日光温室节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系列节能日光温室,实现了零下28℃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全季节生产高产优质果菜,将日光温室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了3个纬度。201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5900余项,有200余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奖励,70%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2012年4月,获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全国首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学校先后在全省14个市30个县(区)100多个乡(镇)建立了科教兴农试验、示范基地,完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全方位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网络的总体布局。全面实施“科技供给计划”和“乡村服务计划”,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1234”工程和“十百千万”行动,派出97个科技特派团、600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选拔51名教师党员担任乡村“第一书记”,累计培训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农业科技人才3.5万余人。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未有穷期。十年砥砺,那一步一步的举措饱含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人的深情,谱写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华美乐章;那一个一个的脚印浸透着全体沈农人的心血和付出,绘就成一幅建设“全国一流、东北特色、沈农品质”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时代画卷。
光明网:https://share.gmw.cn/topics/2022-06/30/content_35850999.htm
辽宁高校思政:https://mp.weixin.qq.com/s/eLvILgryrlUtjDtOMaizlA
北斗融媒:https://bdrm.bdy.lnyun.com.cn/NRpaisss/NRfx_pl.html?id=398799185844901219&divcol=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