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人民网发布我校党委书记刘广林撰写的文章,题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服务乡村振兴》,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面临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任,作为一所“农”字号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大力实施三项重点工程,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实施党委领航工程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动力源”
学校党委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思想根基,提高政治自觉,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突出使命学,把学习同贯彻落实《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等重要精神紧密相连,制定并实施了《沈阳农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实施方案》,聚焦“双一流”建设任务,稳步实施“十大行动计划”。站位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沈阳农业大学关于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沈阳农业大学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提出切实加强对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一懂两爱”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加强种子和耕地关键问题科研创新、确立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导向、建立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样本、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高素质干部队伍等意见,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制度保障。
实施师资建设工程壮大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农民要富起来,就要靠产业振兴,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着力建设起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师资保障。
学校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教师工作、组织、宣传、统战、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建强教师党支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指导的实施意见》,“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落到实处。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经常化,实现了全校58个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培育13个全国、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建好党员教师队伍,教师中党员比例为70%,健全“双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教学名师中党员占76%,28名国家级人才中82%是党员。党委坚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全校教师自觉爱党护党为党,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大力弘扬老一辈沈农人“忠诚、奉献、创新、自强”的光荣传统,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党员教师。按中央要求配齐配优建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队伍。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评审标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型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其中“推广型教授”的设立激发了教师投身应用研究的积极性。
广大教师坚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的重要指示,深入开展植物育种、动物育种、生物育种和黑土地保护技术研究,生物碳、保护地蔬菜栽培等项目研究走到世界前列,育成“寒富”苹果、“沈农508”水稻、“艳丽”草莓等一批沈阳农业大学“原字号”动植物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两年,400余名专家、26个科技特派团走进全省14个市、58个县区,39名干部教师长年在偏远地区驻村扶贫,培训农村经纪人、新型农民等各类农业科技人才2.5万人,致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实施“四大员”学生实践工程保障服务乡村振兴人才供给
学校党委深入开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实践,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深化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把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要求,对标“新农科”建设需求,抓牢学科和专业两个抓手,加强传统涉农学科升级改造,推进涉农专业供给侧改革,着力建设了一批一流农林专业,推进一批农林类专业认证,打造一批一流本科课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人才实践培养上大胆尝试,探索出一个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并有效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大学生进村社会实践取得实效,万名农大学子当上助力乡村振兴的“四大员”。
从2013年开始,学校组织学生下乡进村开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着力培育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宣讲员、信息采集员、科技辅导员、专业研究员,实现了专业服务与服务专业同向同行,育人与服务社会协同推进。
聚村头、坐炕头,做好理论宣讲员。几年来,学生们通过自编的视频、动画片、文艺演出等鲜活形式,把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带入千家万户,年受益群众超5万人。
走千家、进万户,做专信息采集员。学校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发的“实践加”社会实践信息平台,运用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操作方便快捷,功能多样高效,仅近两年就发放了《振兴辽宁的群众心声调研》《乡村政策法规普及现状调研》等7套调研问卷,每个假期收集调研问卷10万份以上。
行田间、走地头,做精科技辅导员。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对应的村集体、企业、合作社提供力所能及的科技服务,将所服务的村发展为学校一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观测点、试验点和基地,并通过“实践加”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长期联系,真正实现了“常下乡、常在乡”。每年动员近万名学生与2000多个村集体和农业合作社建立了稳定关系,成立2000多个联合科技小组,在农业生产标准制定、进口设备资料翻译、产品营销方案制定、科技资料发放、对接电商平台等方面,不间断地提供科技辅导服务,累计帮助解决问题5000余个。
出标准、拿规范,做深专业研究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年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了农村学生回乡开展的形式,调研当地浓厚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优良的产品品质和广阔的开发潜力,制定《乡村特色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按照学校提供的《乡村特色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模板,学生走访村“两委”干部或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共发放调查问卷万余份,形成2300份技术规范。下一步,学校将通过博士服务团针对每一份“技术规范”进行专业化指导,反复修改、调研,最终形成合作社理事长、村“两委”、农民都满意的技术标准,助推农产品高质量生产。
多年形成的“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模式,增进了学生对农业农村的了解,一批学生毕业后主动返乡就业创业,同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农情信息网,相关调研报告可供农业等部门进行参考,起到了积极效果。学校社会实践模式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辽宁省委提炼了沈阳农业大学的工作模式,并在全省104所高校和14个团市委作了示范推广。
去年,沈阳农业大学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是辽宁省唯一入选的本科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路上,沈农高举党的旗帜,恪守初心使命,走得踏实笃定,将进一步凝心聚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摘自2022年5月23日《中国城市报》A24版)
新闻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html/2022-05/23/content_25919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