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农业大学防控疫情住校留守的人员中,有这样一对婆媳,婆婆张英住在学校主校区,是学生1舍的“楼长”,被学生们称为“楼长妈妈”;儿媳叫童诗雨,住在南校区健康监测区,负责返校学生以及特殊情况学生的健康监测工作。
婆媳两人都是学生辅导员。张英是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党委书记,也是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童诗雨是园艺学院辅导员。全家一共四口人,三个都在学校里驻守(张英的儿子李艰是沈阳工学院品牌发展部宣传干事,也在住校防疫)。谈到这其中的原因,婆媳俩各有各的理由。
婆婆张英说:“我是1992年来到沈阳农业大学工作的,刚来时是工人。在校学习、生活、成长的三十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没有学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再过三年我就退休了,作为一名老党员,理应站好这最后一班岗!”张英如是说。
“受到婆婆的影响,我选择留校当一名辅导员,在她身上我能真切感受到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付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也想像她那样,尽一份责任,呵护好封闭在校园里的学生们……”童诗雨谈及婆婆非常骄傲。
自学校封闭管理以来,已有三周时间,婆媳俩不但没有倦怠,还经常开起家庭视频会议,交流工作心得,互相打气。
3月14日学校实施全封闭管理,张英主动请缨进入学校,一直住在学生宿舍——1舍430。在1舍里一共住着916名学生,包括872名研究生和44名本科生,这些学生来自学校的13个学院,疫情期间,张英主要负责这916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张英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点对点的抗疫工作要做,学院学生就业、党员发展等常规工作也不能耽搁。天冷时,张英就划分好时间段,依次领着学生们去做核酸检测,她说:“孩子们少排会儿队就能少挨会儿冻!”她始终把学生当孩子看。一天清晨,张英的手机突然坏了,恰巧赶上要通知1舍全体学生统一去做核酸检测。怕耽误时间,张英小跑着挨个楼层通知,从一楼到六楼,57岁的她忘记了自己的年纪,也忘记了已经复发的哮喘病。“做学生工作,这点累算不了什么,而且学生们真的懂得感恩,经常让我感动……”说到这,张英哽咽了。她腿疼的时候,学生们及时送去了暖贴,年轻的辅导员送去了加热垫;看见她的被子薄,学生们争着抢着送棉被;早上推开门,她会发现早餐已经挂在了把手上;在与学生沟通后,被送上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看到她还穿刚入校的厚衣服,学生们抱来一大堆应季的衣服让她换着穿,第二天她穿着运动服开会时,同事们笑说她像一个“大博士”……“爱是相互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工作!”润物无声,风化于成,如此而已。
时间的指针拨回3月2日,童诗雨与另外一名年轻辅导员响应学校号召住进了南校区健康监测区。“来之前我先征求了婆婆的意见,她说我们院辅导员人数少,我应多做点,不用担心家里的事。”
3月14日,这天本应该是童诗雨轮岗离开健康监测区的日子,但她没有选择离开,一直坚守到现在。“我熟悉这里的工作流程,其他老师过来还得从头做起,当时我就想再坚持坚持,没想到后来沈阳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婆婆住进了主校区,丈夫也加入了他们学校的抗疫队伍,我的搭档司海洋是坚守一线时间最长的老师,另一个搭档赵志方的孩子还不满一岁,他们的坚持更坚定了我留守学校的信心与决心!”童诗雨如是说。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在健康监测区的学生原则上不能走出房间,因此,童诗雨和同事开始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一切工作。
“学校领导经常过来慰问,3月8日妇女节那天,学校还特意送来了鲜花和祝福卡片。这里先后住进了261名学生,解除健康监测的学生在离开的时候常常会送给我们一些水果、零食和矿泉水,这些都让我倍感温暖……身边的人都惊讶这些天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其实很简单,因为爱,而这份爱来自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是在爱与被爱中前行着!”
“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一名辅导员的职责所在,留在学校坚守的辅导员有很多,大家都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每一个人都克服了种种困难,都在坚守着、奉献着、奋战着……”在采访的最后,张英这样说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英和童诗雨正是沈阳农业大学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缩影,二十多天来,他们用“大爱”生动地诠释了“沈农品质”深刻内涵,这也正是沈农人应该有的样子!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沈农人,沈农承载了我最美好的青春,我也有幸见将证高质量发展的沈农在金秋迎来她70岁的生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的接力棒交接到我们的手中,作为一名新时代辅导员,我将继续保持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将爱传递……”童诗雨在一篇抗疫日记里这样写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张英和童诗雨这对婆媳身上,我们看到:责任,在奋战“疫”线的日子里代际相传!
新闻链接:http://edu.nen.com.cn/network/education/lngxfyjxs/2022/04/11/3679849937224387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