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沈阳日报:沈阳市专业村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来源:    日期:2021/12/16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发展专业村是培育和集聚乡村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抓手。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各地涌现出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名声响的“葡萄村”“西瓜村”“农旅村”等特色专业村。截至2020年底,辽中区养士堡镇养前村等7个村(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苏家屯区永乐街道互助村等3个村获评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民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等50个行政村被认定为首批“一村一品”市级专业村。

      专业村建设是否有一般规律和发展模式可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于此,在市政协领导下,由沈阳农业大学牵头对沈阳域内外专业村进行充分调研,探究其形成机理、剖析其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沈阳市专业村形成机理分析

      从自然条件看,资源优势是专业村形成的物质基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善于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发挥区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有利于专业村的形成。在首批50个市级专业村中,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的约占一半。例如,辽中区金山堡村依托团结水库等水资源,发展起淡水鱼养殖业;法库县长岗子村,利用当地日照时间长、土质松软、酸碱平衡的特点,培育了红辣椒产业。

      从地理区位看,区位条件是专业村形成的内在助力。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区位性,距离县市城区越近,越有利于接受市场与技术的辐射,越有利于商品的产运销,越有利于专业村的形成。沈阳市11个以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市级专业村中,基本都坐落在以市府广场为中心70公里半径内。50个专业村约1/3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

      从产业传统看,产业基础是专业村形成的强大支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村庄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产业传统历久弥新,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力量。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因势利导,对专业村的形成至关重要。在50个市级专业村中,发挥产业传统优势的约占1/3。例如,新民市小梁山早在光绪年间就开始种西瓜,是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从市场因素看,市场需求是专业村形成的根本动力。有效顺应市场现实需求,激发潜在需求,是专业村形成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越强,市场行情越好,专业村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例如,沈北新区尹家村紧紧抓住盆栽绿植、花卉等庭院经济契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整合资源,造就了沈阳近郊有名的“花卉村”。

      从能人效应看,能人引领是专业村形成的关键诱因。农村能人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专业村的兴起,多是源于能人引领、村民共舞而形成的群体效应。例如,苏家屯区互助村在王世洪的带动下,村民们竞相种植无核白鸡心温室葡萄,发展了1300多个葡萄温室大棚,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从政府行为看,政府支持是专业村形成的重要保障。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从资金、土地、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扶持产业发展,为专业村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沈北新区单家村在政府出台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推动下,有效对接闲置房舍与稻梦空间的民宿项目,盘活闲置宅基地等建设用地300余亩,流转耕地7000余亩,建设了“稻梦小镇”。

      沈阳市专业村发展模式分析

      龙头企业拉动型。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实行一体化经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形成“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例如,辽中区冷子铺镇依托沈阳真诚实业有限公司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带动周边村庄农户共同发展淡水鱼养殖业。

      合作组织带动型。以农民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为主体,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户在资金、技术、农资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形成 “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例如,康平县东小陵村大力推进兴农种植合作社建设,带动农户200余户,打造“小陵臻品”品牌,实现产业总收入78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万元。

      专业市场依托型。由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架起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形成了有效的组织供求、衔接产需的发展模式。例如,新民市以方巾牛蔬菜集散中心为依托,建设了2.2万平方米交易大厅,日交易量达3000万公斤,在方巾牛村及周边共发展了4.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催生了一大批“蔬菜村”。

      村社能人引领型。发挥村社带头人或技术能手的引领作用,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领村民共建产业、共拓市场、共谋发展,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例如,法库县小屯村由曲春宇等大户牵头种植地瓜,带动14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面积达700亩,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年总产值400万元,人均收入超1.1万元。

      产业集聚辐射型。市场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降低了产业壁垒和发展成本,产生“羊群效应”,引导农户跟从,走向专业化生产,促使专业村形成连片集聚发展态势。例如,康平县海洲乡被称为“花生产业特色之乡”,其带动周边小城子等5个乡镇发展花生产业,年交易额达10多亿元,市场辐射11个省市,呈现出“多村一业” “一乡一业”的发展势头。

      加快沈阳市专业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专业村的形成与当地发展条件密切相关,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各异,决定了专业村没有同路可走。因此,要因地制宜,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传统习惯等比较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菜则菜的原则,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分类施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集聚,抱团发展。独木不成林。单个专业村实力不足,无法形成真正区域性主导产业。各地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促进产业集聚,抱团发展。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加强交流、合作与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一村一品”发展为“一乡一业”“一县一业”。

      头雁引领,雁阵齐飞。产业带头人是专业村建设的“领头雁”,起着核心引领作用。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人才外流严重。农业生产经营老龄化、女性化趋向明显。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经营主体。这既要加强现有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又要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回流农村,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与农业高校联合,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业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培育专业村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各地政府要科学谋划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布局,强化专业村政策激励,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加强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村建设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专业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务实推进专业村建设,努力形成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数字化赋能、组织化经营、品牌化引领、融合化发展的新局面。此外,还要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乡村文化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专业村成为沈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沈阳农业大学 吴东立 贺珊 张思檬 张宜军)摘自2021年12月16日《沈阳日报》A08版

    新闻链接:https://epaper.syd.com.cn/syrb/html/2021-12/16/content_121058_14268943.htm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