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辽宁工作:牢记“强农兴农”初心使命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    日期:2021/11/29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沈阳农业大学党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牢记“强农兴农”初心使命,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统筹推动更多资源汇聚,更多人才下沉,更多科技下乡,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加强整体谋划顶层设计 聚合服务乡村振兴力量

      学校成立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加强对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和统筹。以党委一号文件出台《关于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组织领导、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政策导向、实践示范、研究院建设、队伍建设七个方面举纲张目,聚合人财物资源力量,引导支持广大师生投身乡村振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学校改革内部体制机制,组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相继制定出台《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乡村振兴特岗型教师职称晋升业务条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设立1000万元乡村振兴工作引导性经费,向广大师生进一步彰显“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鲜明导向和坚定决心,推动全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往深里走、实里走,保障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成色成效。

      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强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给

      学校实施“科技供给计划”,重点围绕辽宁(北方)特色优势产业凝练研究方向,凝聚创新力量,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问题,推进技术集成创新,着力打造辽宁(北方)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十三五”期间,科研立项3670项,投入经费10.3亿元;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36项,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42个,登记备案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6个,获新植物品种权1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9项。今年以来,科研立项212项,合同经费6165.8万元。

      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先后诞生。北方超级稻研究团队育出包括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粳稻新品种“沈农265”在内的、经农业农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16个,配套应用研制的栽培技术,亩产突破900公斤,实现超高产与稻米优质在更高水平上的统一。设施蔬菜研究团队研制出第四代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只利用日光储能,将冬天夜间温室内外温差提高到39℃,使更大范围寒区在冬天也能自产新鲜蔬菜,配套应用研制的栽培技术,开创零下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先例,保障了广大寒区蔬菜周年均衡生产供应。人兽共患病研究团队在疟疾和血吸虫病分子病理学、病原免疫逃避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种玉米研究团队选育出特异花形爆裂玉米、彩色糯玉米、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红糯玉米、花青素型紫玉米等品种,有10余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草莓研究团队育出以“艳丽”为代表的系列新品种,品质、产量、抗病综合表现优秀,在辽宁地区日光温室栽培亩产超过2500公斤,可望改变我国草莓被日系、美系品种一统天下受制于人的局面。

      创新服务工作体系机制 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学校实施“乡村服务计划”,重点实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1234”工程,开展“十百千万”行动,在全省布局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探索辽宁乃至北方地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乡村振兴发展模式。“1234"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以服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振兴发展为中心;打造两个链条——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县域产业链,按县、乡、村三级建立的乡村振兴示范链;开展三项支撑工作——技术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县域产业协同体建设;实现四个目标——技术有支撑、人才有保障、产业有组织、农民有收益。“十百千万”行动,即重点围绕十个区域农业主导、特色产业,组建百个技术团队,选派千名专家服务,组织万名学生参与,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协同,与省内外15个市(县、区)签订协议开展战略合作,与法库、昌图、海城、彰武全面共建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县,与1200多家涉农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十三五”期间,签订各类“四技”转化合同、成果转让(授权)协议1913项,累计合同经费1.67亿元。今年以来,签订各类“四技”转化协议224项,累计合同经费2617.81万元。持续40年合作示范建设的海城市,今年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学校持续向地方选派科技副职、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团(员)、第一书记、工作队,对接需求提供靶向服务。“十三五”期间,选派17名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到地方挂职科技副职,担任科技顾问;依托省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选派73个专家团队,走进省内6市25个县(区)180村(合作社);向省内14个市50个县区派出97个科技特派团、600余名科技特派员。从2014年开始,向昌图县孤榆树村派驻工作队,并先后选派39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今年又选派3名科技人员到地方担任科技副职;组建选派38个技术团队,实行首席专家领衔负责制,在全省布局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选派2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干部。他们深入一线,带头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主动干;架起乡村和学校的“连心桥”,对接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服务,推进乡村振兴。

      学校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多种方式培育高素质农民。支持农民提升学历层次,更新从业知识,提高从业技能,增强“造血”能力和发展“后劲”。受过教育培训的农民绝大多数成为当地“不走的专家”,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开展科技培训328场,培训农民1.79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75万份。今年以来,已培训青年农民300人。学校于今年5月入选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如今,学校每年有上万人次奔走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我省唯一农业本科院校,学校广大师生定当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不负时代,不负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摘自2021年第9期《辽宁工作》)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