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辽宁日报:授人以渔 从“头”开始

    【来源:    日期:2020/09/03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扶贫必扶智。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能力的长效机制。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关键要看人们脑子里是否有意识、有想法,靠自身努力、优势等在特定领域起飞,弥补“先天不足”。而为“盼飞者”输送智力,授之以渔,是助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关键。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我省选派干部驻乡镇、到山村,让有想法、有办法、有方法的人们,于村屯把脉,于地头问诊,挖穷根,找出路,形成智随人走,人因智变的良性循环。以此,为产业赋能,助腰包丰满。

      随着农业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在乡间扎根,拓宽了农民的视野,燃起了他们“战贫”的斗志和决心。

      思想一变天地宽。看,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贫者们的造血机能在日臻完善。

    技术到户,增收在望

      “站在这里,你一眼就能看出农大的稻子与其他稻子不一样,有专家技术支持,我们这心稳当。”7月28日,铁岭市昌图县通江口镇孤榆树村的田埂上,种植大户付宏友难掩兴奋地说。

      尽管种了几十年水稻,付宏友自认为是种稻的老把式,但沈阳农业大学驻村帮扶带来新品种和新技术后,他真服气了。

      2018年11月,沈阳农大的吴丙功、吕涛、赵风义三位同志被选派到孤榆树村驻村工作。在详细调研当地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后,他们决定在水稻种植这个老传统上做好新文章。

      “通江口位于北纬42°,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黄金种植带,由于这地方水稻生长期短,昼夜温差大,产量增收机会不大,只能重点提升品质。”吴丙功说。

      2019年春,吴丙功协调免费提供沈阳农大水稻专家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在村里开展“沈阳农大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种植项目”,示范种植230亩,给予日常技术管理支持。同时,工作队积极联合社会资本打造推广商业品牌,当年水稻收购价格比当地市价每斤高0.2元至0.3元,亩增收260元左右。

      今春,村民周立友迫不及待地加入水稻示范种植。他掰起手指给记者算账:“我家100亩水田,稻种一年能节省5000元左右,订单收购能增收2万多元。”

      周立友最看中的是农大水稻专家的实力支持。今年7月初,周立友发现田里稻叶出现黄尖,紧急视频求助水稻专家,经诊断是高温引起的自然反应,按比例施洒“三环唑”,没几天就真见效了。“过去我们都是自己按经验来,如今有专家给我们开方子了。”周立友说。

      前不久,驻村工作队再一次让当地村民大开眼界。原来,农户的示范田里出现二化螟病虫害,工作队协调来无人机生态治虫,按每亩5丸赤眼蜂投放。“每丸有蜂卵1万余个,孵化后的赤眼蜂以二化螟为食,起到生态种植的目的。”吴丙功说。

      全程目睹无人机治虫害,种植大户谷艳明坦言科技力量强大:“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是下田打药,虽然药钱不多,但人工消耗不起,稻叶划皮肤忒遭罪。”

    今年,孤榆树村的沈阳农大水稻示范基地扩大至500亩,“公司+村(合作社)+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成形。吴丙功说:“水稻还有精深发展空间,比如认养、酿酒等,希望我们能为这里留下一条成熟的发展路子。”

    驻·悟 智慧与智惠

      “老师讲得可真好!能再来不?”作为驻村干部,笔者连续三年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举办“农业科技大讲堂”。每次课后,总有老乡问起这个问题。“挺管用、很解渴,希望能常来。”朴实的话语中,笔者感受到乡亲们对活动的欢迎和期待。

      随着脱贫攻坚的稳步推进,“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解决,但稳得住、巩固好,并非易事。办法无他,唯有极大地丰富农民的脑袋,进而惠及农业产业发展,让大家的口袋愈发富足。

      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主要通过外出务工和本地生产实现。就业和产业,是提升自主脱贫能力、确保增收可持续的关键。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命根子”,人才和技术则是撑起农业产业发展的“台柱子”。诚然,几年来鼓点紧密的脱贫攻坚,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贫困地区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用好扶贫政策,在相关单位的帮扶下,陆续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带动力的扶贫特色产业,但距离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村天地广阔,到处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在“扶志”和“扶智”上持续发力。后脱贫时代的“扶志”,是彻底拔掉贫困的“根”,让大家知道只有干才有希望。后脱贫时代的“扶智”,则是栽下富裕的“苗”,让农民知道该如何干,更有效率去干,干得更出效益。

      给农民以智慧,需要拿出以恒心办恒业的劲头。这要求广大基层尽心尽责,不仅把农村孩子的学习教育做好,更要把农民的技能培训搞好。要把农业科技的培训工作常态化进行,解决好科学技术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俯下身子培育智慧农民,同时也是在做实“智惠”农业工作。科研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创新实用的好技术、新产品,为农民夯实致富的康庄大道。

      农业稳则天下安。大有可为的热土上,拥有智慧农民,实现“智惠”农业,机械化操作乐享农事,农业新产业遍地开花,抗风险能力、创新力、竞争力不断增强……那样的场景,想象起来就很美,真正做成会更美。文/李万东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驻建昌县素珠营子村工作队队长(摘自2020年9月3日《辽宁日报》T04版)


    新闻链接:http://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ad/con/202008/25/content_82944.html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