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沈阳日报:实验室里的“老瓜农”

    【来源:    日期:2020/08/27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看这个瓜的条纹,差不多28天。”“你这个瓜颜色还差一些,估计还没熟透。”…… 这对话既不是来自田间地头,也不是菜市场,而是来自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实验室。

      2020年暑假,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几名硕士、博士每天都扎在实验室里,对实验样品——西甜瓜进行鉴别比较。“我们正在做西甜瓜体系方面的课题,为了改善西甜瓜品质和抗逆性而努力。”园艺学院博士高歌说。


    山上 他们是一群“老瓜农”

      “我已经有3年种瓜龄啦。我现在看一眼瓜,基本就能知道这个瓜的生命周期,以及有没有疾病。”高歌说。

      这个暑假,有近300名大学生留在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做科研实验。他们有时顾不上吃早饭,上午7点就要上山到科研基地“种瓜”。整枝打杈、贴标签、记录每个瓜的生长状态……他们一忙就是大半天。“我们每天尽量早点去,再晚些,大棚内的温度能到40℃。”园艺学院研究生章舒婷告诉记者。

      在山上,这些“瓜农”们每天顾不上收拾打扮,穿着防晒服,戴着草帽,拿着剪子和小锄头,奔赴科研基地的瓜田。他们就像年轻的“父母”,精心关注“瓜娃娃”们每天的成长。“来,我教你挑瓜:一看,看花纹和颜色;二闻,闻香味浓郁度;三拍,拍一拍瓜听声音。”高歌对“瓜娃娃”了如指掌。


    山下 他们是“刨瓜问底”小分队

      “我已经种三茬瓜了。种前两茬瓜的时候,我除了上午在山上干活,傍晚天气转凉的时候,我还会去棚里散步。”那些瓜已经成了大学生们心里的一种牵挂。

      对于消费者来说,甜瓜甜不甜、好不好吃是最重要的。对于农民来说,这甜瓜的口感,是能否卖个好价钱的主要因素。而大学生们做科学研究时,不能只顾着口感,而是要刨根问底,研究它到底为什么品质好,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品质存在差异,一步步深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挖掘机制上存在挑战,大学生们一直在攻克如何能够解释一条或者几条通路,形成大的网络,来揭示甜瓜风味品质的形成到底是怎样的作用机制,可以说是‘刨瓜问底’了。”园艺学院院长齐红岩说。


    山外 他们是授人以渔的科研人员

      如今,大学生们的心血不仅为瓜农们提供了品质更高的农产品,他们种植、研究过的羊角蜜甜瓜、博洋9号甜瓜等品种因为品质优良,已经成为百姓餐桌的常客。尤其是辽宁地区,比如,康平县、新民市等种瓜较多的地区,大学生们也常常下乡去进行指导。

      “从生长发育到结出果实的整个发育过程,我们都给予他们一定的技术指导。我们会指导农民喷CPPU的浓度在什么样范围,会让果实生长得比较好。在各个甜瓜发育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一样的环境管理和栽培方式。”高歌说,“我一直认为我在从事一个非常甜蜜的科研事业。”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宋宇(摘自2020年8月26日《沈阳日报》A04版)

    新闻链接: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20-08/26/content_272384.htm?div=0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