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安俊学  本报记者 王若若)“原来一亩地能产花生五六百斤,现在连四百斤都不到,这到底是咋回事呢?”近日,在兴城市红崖子乡古城子村,党支部书记周歧雨指着一片花生地唠起了自己的烦心事。
     红崖子乡种植花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红崖子花生市场也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花生加工、销售集散地。
    周歧雨告诉记者,这两年古城子村花生产量明显下降,病虫害也很严重,村里决定请沈阳农业大学教授、辽宁省劳动模范王绍斌来给“把把脉”。
    王绍斌教授到田里详细看了一圈,他认为主要问题出在花生连作时间长、重茬严重、耕作方式比较落后。据了解,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片土地上一直都在种植花生,而且从来没有深翻过,王绍斌认为,土地发生板结,花生根系扎不下去,产量自然就变低了,再加上多年不翻地,花生病虫害逐渐加重,同样也会造成减产。村里马上雇了一台拖拉机,先施一层有机肥,再把地深翻20至30公分。 (摘自《沈阳日报》11月25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