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沈阳日报:“我要让农民种上最好的稻”

    【来源:    日期:2011/11/3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报记者 王若若)人物简介:陈温福,1955年生于法库县,1983年成为沈阳农业大学第一个博士生,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从事北方常规超级粳稻育种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曾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谈愿望:让百姓吃上更香的米饭

        陈温福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农民多几分收成,让百姓吃上更香的米饭。”

    几十年来,无论是春节、新年还是“十一”长假,陈温福基本上是长在了稻田里。每年“十一”,正好是水稻选种的最佳时期,这个假期对别人来说是“黄金周”,对陈温福来说就变成了“劳动周”。为了选出可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他每天一垄一垄地地走,一株一株稻地看。

    目前,陈温福带领课题组已育成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其中5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这些超级稻品种仅在东北累计种植面积就超过1.5亿亩,平均覆盖率达65%以上,增产稻谷83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效益124.6亿元。增产的稻谷总量,够2000多万人吃上一年。

    谈工作:一年里半年在地里搞培训

    “中国百姓有65%是以水稻为主食的,耕地不会增加,人口却在增加,我干的活就是怎样提高水稻产量。”为了更好地完成北方超级粳稻的示范推广工作,他平均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都是直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把超级稻新品种和生产技术直接送到稻农的手中。他编写的《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深受广大稻农的好评。

    “沈农9816”、“沈农9903”、“千重浪2号”……这些已经审定育成的国标一级米、国标二级米现在已经在辽沈大地的稻田里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谈创新:如何把耕地变得更好

    近年来,除了继续研究水稻外,陈温福又开始将目光放到农作物的秸秆上了。他说,目前,我国仅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每年产生的秸秆量就超过5亿吨,但是其中大部分被农民烧掉或废弃了,结果导致土壤贫瘠化加速和严重的污染。经过几年的探索,他提出了“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新理念,并领衔组建了国内首个生物炭专门研发机构“辽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简易炭化炉和制炭新工艺,每个炉子能在8小时内能把225公斤秸秆变成75公斤生物炭。

    陈温福对记者说:“我们不能让耕地变得更多,但可以把耕地变得更好。‘农林废弃物炭化还田’不仅低碳环保,还能变废为宝、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他准备将2009年获得的沈阳市政府500万元科研支持基金中的大部分,投入到这个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中去。

    带学生:全程参加农事活动

    陈温福不但让“中国超级稻”闻名世界,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创新型人才,先后培养硕士58名、博士30名、博士后8名。同事们说,陈教授不仅科研水平一流,教书育人也很有特色。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陈温福不论多忙都回校主讲。今年9月,他又为农大的2000多名新生讲了课。

    陈教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多年来,他一直带领学生全程参加农事活动,从育种、插秧,到田间管理、打稻,不少学生没出校门就成了“插秧能手”。

        谈妻子:他在田里她管送饭

    陈温福的学生、助手张文忠老师告诉记者,除了到各地开研讨会,除了他的稻子,陈温福教授对外界的其他事物很少过问。陈温福的妻子、同在农大水稻研究所工作的刘丽霞老师,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他出去开会,她是司机;他整理科研资料,她就变成了打字员;他去试验田里研究稻子,她这个“生活保姆”还要送饭……至于照顾儿子和打理家庭事务,更是指望不上他了。说起这些,陈温福的脸上流露出了几分愧疚。

    “获得何梁何利奖,只是对我过去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鞭策。我还是要搞我的科研,种我的稻子,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陈温福说。整个采访过程,陈温福一直沉浸在他自己的“田地”里,他说:“我要让农民种上最好的稻,让百姓吃上最好的米。”(摘自11月15日《沈阳日报》2版)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