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冰)你相信吗?秸秆、稻壳、食用菌基质这样的农林“垃圾”被装在可移动式的大铁炉里,经过一天一夜“焖制”,就能变成黑黝黝的“人造煤”。10月26日记者获悉,这种“人造煤”在燃烧性能上可以跟化石煤媲美,且更清洁环保,其燃烧后的残渣还能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于作物生产。
在全世界都努力寻求化解能源危机有效途径的背景下,以农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基础的“生物炭”研究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关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率领的团队研发的可移动“组合式半封闭炭化炉和亚高温缺氧干馏制炭新工艺”,使农林废弃物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
作为农林业生产大国,我国每年都产生数量庞大的农林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以往多用作燃料、饲料,甚至就地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从2005年起,由陈温福率领的团队便开展了相关研究。今年10月,陈温福院士领军组建了国内第一家“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成功的可移动“组合式半封闭炭化炉和亚高温缺氧干馏制炭新工艺”,在将农林废弃物变“碳”为“炭”方面取得突破。
据介绍,该团队为适应小规模家庭应用、大规模集中供热等不同需要,分别研发出不同用途的多种专用“炭化生物质型煤”。初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炭化生物质煤在燃烧性能上堪比化石煤,但比化石煤更清洁环保,而且可以再生,被形象地称为“人造煤”。燃烧后的残渣可作为土壤改良剂的主要成分,应用于作物生产。
陈温福告诉记者,“生物炭”取之于田,用之于民,变废为宝,良性循环,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读报帮助]
何为生物炭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热裂解后所形成的产物,常见的生物炭包括木炭、竹炭、秸秆炭、稻壳炭等。(摘自《沈阳日报》10月27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