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沈阳日报:钱学森7年给他写了11封信

    【来源:    日期:2011/12/18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通讯员 左微 记者 王若若)12月11日是钱学森院士诞辰百年的日子,昨日沈阳农业大学向本报独家披露,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而被熟知的钱老时刻关注着国计民生,在他81岁高龄时,曾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沈阳农业大学一级终身教授杨守仁老先生通信探讨稻作等问题。7年间共11封信件记录了二人对农学、水稻、系统工程、中间层次学问的讨论,彰显了老一代科学家对农业的赤子情怀和对科研的严谨态度。

        杨守仁教授出生于1912年3月5日,比钱学森小一岁,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农业教育家,籼粳稻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教授的导师。钱学森和杨守仁两位老人的相识源于对农业问题的关注。1992年1月4日的《光明日报》刊发了钱学森在第七届政协常委十七次会议上题为“迎接21世纪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的发言。

        杨守仁教授看完后感慨颇多,马上给钱老写信探讨交流相关问题,钱老也很快回了信,从此便开启了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共鸣。此后的7年两位不同领域内的专家书信不断,据钱学森办公室秘书记载,钱老前后共亲笔写了11封信给杨守仁老先生。他们虽从未谋面却因对农业的关注和热爱而相见恨晚。

        《钱学森通信选》一书收录了钱老与杨守仁的三封通信。1993年12月9日的来信中这样写道:“不久前我还有机会在《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年5期上读到您的《植物生理学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您的文章使我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做到高产、优质、高效,就必须从老一套思维中解脱出来,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识到农业生产是多因素组合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研究工作中的单因素实验。您的成功即在于此,是‘三好’,不是‘一好’!”在1995年1月11日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水稻超高产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过去同志们也有不少争议,这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是否应该说水稻超高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育种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有田地土质、灌溉、日光、气温、种植密度、用肥、防虫害等许多问题,所以是一项工程,犹如航天工程的飞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我说的中间层次学问,可称为‘生物技术学’,则是这项工程,水稻高产工程的指导性理论,一门方法学。您文章中提出的几点很有启发性,很值得有志于‘生物技术学’创建人的思考。”

        在杨守仁教授的日记中,也曾引用钱学森的话:“钱老说,农业的发展也要有中间层次的学问。一句话,开始扭转了我国现代史上重工轻农思想。这是当前反复验证过的至理名言,(科教兴国)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

        从这些通信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两位老人在学术上的交流和认知,同时也能了解到,他们对前沿科技的远见卓识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钱学森先生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而杨守仁先生则在91岁突发心梗抢救时用颤抖的手为子女留下“为国争气”四个字。(摘自《沈阳日报》12月15日C5版)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