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辽宁日报:专家支招让农民种上“科技田”

    【来源:    日期:2011/12/14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安俊学 本报记者/方 亮) “原来一亩地能产花生五六百斤,现在连四百斤都不到,只好请专家来看看是咋回事?”12月13日,兴城市红崖子乡古城子村党支部书记周歧雨跟记者唠起了烦心事。

        红崖子乡种植花生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花生种植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每年红崖子花生市场销售的花生达5.5万余吨,红崖子花生市场也成为东北地区花生加工、销售的集散地,是国内知名的花生市场。

        但据周书记介绍,这两年花生产量明显下降,病虫害也很严重,一亩地减产将近200来斤,种植户是急在心里却又束手无策。他们只好把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王绍斌请来,给大家讲讲课。

        兴城市与沈阳农业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农大教授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放在这里推广,兴城当地农民遇到生产难题也一点 “不见外”地请专家来支招。

        王绍斌到地里详细看了一圈认为,主要问题是花生连作时间长,重茬严重,耕作方式落后。自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块地上一直都在种花生,而且从来没有深翻过,土地发生板结,花生根系扎不下去,产量自然就低,再加上年年不翻地,花生的病虫害逐渐加重,也会造成减产。

        在王绍斌的指导下,村里马上雇了一台拖拉机,按照要求,先施一层有机肥,再深翻20至30公分。

        忙活了大半天,王绍斌终于得空喝了口水。他对记者讲,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样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王绍斌说,像兴城市与沈阳农业大学的这种科技合作,就是典型的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方式。农民缺技术,最应该与科研机构攀“亲家”。作为科技工作者,也要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明年开春他还得来红崖子乡一趟,一定让村民把花生产量提上来。

        眼下在我省,像王绍斌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不在少数。据省科技厅统计,目前有520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正是有了他们,广大农户才真正种上了“科技田”。 (摘自《辽宁日报》12月14日第二版 )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