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 左微 杨萍)12月11日,适逢钱学森院士诞辰百年,五年的艰辛归国路,十年的呕心沥血成就“两弹”,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而被熟知。钱老还时刻关注着国计民生,农业作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产业,更让钱学森挂心。在他81岁高龄时,曾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沈阳农业大学一级终身教授杨守仁老先生通信探讨稻作等问题。前后共11封信件记录了二人对“农学”、“水稻”、“系统工程”、“中间层次学问”的讨论,彰显了老一代科学家对国事的关注,对科研的严谨态度。
    杨守仁教授生于1912年,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农业教育家,前国立浙江大学学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籼粳稻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而明年恰逢杨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个耄耋老人的相识都源于对农业问题的关注。
    钱学森院士为既提高农业生产率, 又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 让中国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曾于1984年12月在农科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做学术报告,首次提出了“建立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科学构想,强调充分利用太阳光能,依靠各种高科技, 组成农工贸一条龙的综合生产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并由此促进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实现。
    两位老先生并不认识,他们结缘始于1992年1月4日的一份《光明日报》,当日刊发了钱学森在第七届政协常委十七次会议上题为“迎接21世纪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的发言。
    杨守仁老先生看完后感慨颇多,马上给钱老写信探讨交流相关问题,钱老也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回了第一封信,这一来一往便开启了一位农学家和一位航天专家间的学术交流和共鸣。此后的7年两位不同领域内的专家书信不断,据钱学森办公室秘书记载,钱老前后共亲笔写了11封信给杨守仁老先生。他们虽从未谋面却因对农业的关注和热爱而相见恨晚。
    《钱学森通信选》一书收录了钱老与杨守仁的三封通信。1993年12月9日的来信中这样写道:“不久前我还有机会在《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年5期上读到您的《植物生理学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您的文章使我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做到高产、优质、高效,就必须从老一套思维中解脱出来,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识到农业生产是多因素组合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研究工作中的单因素实验。您的成功即在于此,是‘三好’,不是‘一好’!”
    1995年1月11日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水稻超高产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过去同志们也有不少争议,这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是否应该说水稻超高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育种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有田地土质、灌溉、日光、气温、种植密度、用肥、防虫害等许多问题,所以是一项工程,犹如航天工程的飞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我说的中间层次学问,可称为‘生物技术学’,则是这项工程,水稻高产工程的指导性理论,一门方法学。您文章中提出的几点很有启发性,很值得有志于‘生物技术学’创建人的思考。”从这些通信中,不仅看到了两位老人在学术上的交流和认知,同时也能够了解到,钱老不但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造诣,对农学界也了解颇深,不愧为中国近代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卓越的科学家。
    在杨守仁教授的日记中,曾引用钱学森的话:“钱老说,农业的发展也要有中间层次的学问。一句话,开始扭转了我国现代史上重工轻农思想。这是当前反复验证过的至理名言,(科教兴国)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现在,我们的‘超级稻’选育理论,重视形态与生理的结合,是理论深度的第一次加深;‘过犹不及’等自然辩证理论的应用,应该说是第二次加深;‘以可以看得见的分蘖力作为宏观调控措施’是第三次加深;其它方面的应用是第四次加深。”
    两位老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对前沿科技也都有着远见卓识,对国家的热爱更是让人感动。钱学森先生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杨先生则在91岁突发心梗抢救时用颤抖的手给子女写下“为国争气”四个字。
    如今两位老先生都已驾鹤西去,但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做人的风骨却让我们深思和深深崇敬,老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亘古长存! (摘自《辽宁教育工作》2011年12月28日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