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共产党员:让科教之花开遍辽沈大地

    【来源:    日期:2011/12/19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文 沈农宣)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后,沈阳农业大学党委紧紧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潜力,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及“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联系实际,进一步理清思路,全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长期以来,沈阳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推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沈阳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利用雄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全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其中,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为负责人的“国家超级稻育种”联合攻关协作组,经过十年联合攻关,共育成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这些品种仅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就超过1.5亿亩,平均覆盖率达65%以上。由此拉动东北水稻平均单产从“九五”末期的424.6kg/亩,迅速提高到现在的488 kg /亩,增幅高达14.9%,远高于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增产水平。“工厂化农业(园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应用,累计推广544.52万亩,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1.4亿元。近10年里,学校共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960项,有136项获得国家、省、市奖励,70%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提供先进的实用技术、向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外,学校还努力打造探索和解决国家科技发展面临重大问题的科研基地与思想库,成为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第一生产力的创新源。

       二、产学研结合,东西南北中科教基地遍地开花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农业大学的一项重要办学方针。1982年,受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学校在辽南的海城市建立了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1986年,承担农业部科技扶贫任务,在辽西的建平县建立了科技扶贫基地;1990年,深入辽北“粮仓”,在昌图建立了“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基地,在中部沈阳市建立了城郊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995年,又在辽东的本溪市开辟了以生态农业持续发展为重点的示范基地。至今,学校的科教兴农基地达到了10市23个县区,完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全方位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网络的总体布局。

        海城基地建设历时30年,学校党委选派了4任科技副市长,带领百余名教师活跃在海城农村,超额完成了省“123工程”建设任务,使11个示范镇跨入了全省综合实力百强镇,海城也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前茅。

        建平县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1986年前,粮食总产不足1亿公斤。学校科技扶贫工作团进驻后,与当地政府共同制定了脱贫计划,组织双方200多名科技人员完成了一系列重点开发课题,粮食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并一举成为全国商品粮大县,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脱贫先进县”。

        30年来,在科教兴农道路上,沈阳农业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国家和省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这些科研人员长期奋战在辽沈大地上,舍家忘我,默默奉献,他们在实践中把传统的民族精神与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相结合,铸造了一种充满时代气息和特征的沈农精神。这些对农业生产有着一手绝活、对生活条件没有任何要求的大学教授,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财神”,成为农民最欢迎的人。

       三、送科技下乡,科学种子撒遍辽沈大地

        2007年,辽宁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8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工作。沈阳农业大学率先响应,主动承担起了送科技下乡的任务。学校党委整合全校优秀教师资源,迅速向新民市、昌图县、新宾县派驻科技特派团。

        科技特派团紧密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将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年来,科技特派团共引进农业新品种40个,推广实用新技术50余项,建立各种科技示范基地34个,累计辐射推广面积达到40万亩,开展各类培训班57次,直接培训8000余人次。

       四、开展农民培训,为农村培养了2万名“不走的专家”

        沈阳农业大学充分发挥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开展了多种农民培训工程。先后与朝阳、沈阳等7个市签定“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训协议,选拔优秀青年农民到校脱产系统学习两年,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知识型、管理型人才,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示范户;实施“青年农民上大学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由沈阳市科技局选出优秀的农村青年,到校接受为期一年的非学历教育,到目前共培养1500余人;实施了“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培养“蓝领农民”;开展“乡土拔尖人才、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工程”;承担中央组织部组织的“涉农县区的县长专题研究培训班”等。十几项培训工程累计为全国培训各级各类农业人才2.4万余人。这些掌握了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是地地道道的“不走的农业专家”,他们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自《共产党员》12月上半月刊)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