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在分组发言时提出,国家应大力推广生物炭技术,这将对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耕地土壤退化速度加快,沙化、酸化、贫瘠化、稀缺化日趋严重,农林废弃资源难以返还给农田,耕地减少、土地肥力不足等问题都将对粮食生产构成威胁。
    “生物炭”原材料来源广泛,秸秆、薪柴、蘑菇种植后的剩余废料都适用。陈温福代表说,“它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而形成的稳定的富碳产物,施入农田后,能有效改善土壤性质,促进耕地修复。应用于生态与环境领域,可以固碳减排。与农、林业相结合,则可解决农林废弃物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应用,比如制造炭基肥改善土壤质量,创造‘人工苗床土’解决设施农业取土难问题,这些技术可有效解决农田肥力匮乏、土地板结等问题,使农民粮食生产得到保障。”
    谈及粮食安全问题,陈温福代表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他建议在政策上对粮食生产实行全方位扶持。在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大力气增加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科技投入等。要强化主管部门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率,避免因“多头管理”而导致部门相互推诿。地方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杜绝超计划甚至无计划的滥占滩地行为,占补平衡不能单纯追求“占”与“补”数字上的平衡,要充分考虑土地的质量、生产能力、潜力,保证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摘自《科技日报》3月11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