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农民日报:科技兴农六十载“三农”印记有沈农

    【来源:    日期:2012/08/08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记者 于险峰 曹茸 张仁军)“为了国徽上的谷穗永远饱满,我们播种理想,收获知识,务实求新,奋发进取……”诚如校歌所言,沈阳农业大学建校60年来,致力于服务“三农”,与共和国“三农”事业共成长,出人才,出成果,现已成为重要的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在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丰碑上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沈阳农业大学60年校庆前夕,校长张玉龙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沈阳农大在科研推广、人才培养以及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记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公布了全国首批获准设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名单,沈阳农业大学榜上有名,成为辽宁省唯一获批高校。请您谈谈沈阳农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张玉龙: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国家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的一项战略行动,目的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综合能力,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模式。

        沈阳农业大学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农业类综合大学,在三十多年的科教兴农实践中,始终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开辟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振兴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为辽宁省的新农村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已经获得国家和辽宁省投入建设资金超过5000万元,按照国家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要求,研究院将建立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新农村服务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服务模式和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平台;构建校地、校企、校所、校农之间协同服务的新模式,加快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转变。

        未来几年,沈阳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建设起集科研示范服务、教学实习、创收为一体的新农村服务基地,并通过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来形成由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综合机制,创建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体系,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

        记者:近年来,沈阳农大学科水平提升、实力增强有目共睹,在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玉龙:学校正确把握“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把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目前,我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重点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和带头作用。

        为了尽快提升学科实力,首先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的学科学术方向进行凝练,力求解决研究领域随意、分散问题;其次,按学术方向和研究领域组织团队、遴选学术带头人,并按方向招生、按方向组织科研活动;第三,学校每年投入500万元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融合中央与地方共建经费等资金,按学科、学术方向重点投入,发挥资金引导作用;第四,启动学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对各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实行政策与资金引导,通过整合、集中、强化三个过程打造学术团队,形成样板,带动全体。目前,学校已资助的20个团队中,有6个已经晋升为省级创新团队。

        2009年,陈温福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李天来教授入选辽宁省院士培养工程。

        目前我校有辽宁省“攀登学者”5人,特聘教授5名。学校还拨专项资金,设立青年科研基金、中青年硕士导师资助基金、博士后科研基金和实施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一直以来,沈阳农业大学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雄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广泛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请您介绍一下沈农科研服务生产的情况。

        张玉龙:近10年来,沈阳农大共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960项,有136项获得国家、省、市奖励,70%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

        陈温福院士主持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曾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率领的课题组共育成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这些新品种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平均覆盖率达65%以上,拉动东北水稻平均单产在10年里增幅高达14.9%,远高于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增产水平。沈农育成的超级稻稻种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金种子”。

        由沈阳农大主持的北方寒区日光温室项目经过创新研究与技术集成,首次将日光温室主要果菜全季节生产向北推移到一月份平均气温-28℃地区。近三年来,项目在北方九省累计示范推广391.3万亩,新增蔬菜238.6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65.1亿元,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寒富苹果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一项重大科技发明,目前在“三北”冷凉地区十多个省份栽植成功,在辽宁累积推广近70万亩,年增加经济效益近30亿元。寒富苹果已经成了辽北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记者:可以说,学生是大学“制造”的主要“产品”,合不合格用人单位说了算。近年来,沈农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比较高,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沈农的学生踏实、思路多、后劲足”。请您谈谈人才培养工作心得。

        张玉龙:敬业、有合作意识、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是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培养目标。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以“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创新型”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生社团、科技竞赛、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赛扶(SIFE)团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赛扶大赛是国际知名企业赞助大学生社团进行创新设计的比赛,是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创业实践平台。沈农赛扶团队成立以来,连续六年参加赛扶商业项目挑战赛,三次成功晋级全国赛,近3000名大学生参与其中。

        2005年,沈阳农业大学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并创办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竞赛。刚开始时,参加比赛的人比较少,但一些企业却非常感兴趣,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基本都被一些待遇优厚的大公司要走了,这一下就把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现在,学校举办的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科技创新竞赛29项,每年都有近千人参与其中。

        沈农不但积极举办各类创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比赛,开设创业课程、认定创新学分,还专门设立了10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沈农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学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最受农事企业欢迎的农业院校,今年5月份,在教育部组织的对42所被推荐就业典型高校“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沈阳农大综合排名第6。

        60年一甲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沈阳农大将立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力争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摘自《 农民日报 》2012年08月04日 01 版)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