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土地退化问题直接关系农业生产。
    作物生长靠“肥力”,肥力也是农民所盼,但如果肥力更多的来自化肥,长远损坏的是耕地的自然“肥力”。东北地区黑土“地力”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与“重用、轻养”有很大关系。所以,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恢复地力的根本措施。
    联合国4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土地退化带来的损失已相当于全球农业领域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5%,并指出,关注土地退化的影响、采取可持续的土地管理迫在眉睫。那么,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是什么?世界上最肥沃土壤之一的东北黑土肥力下降到何种程度?如何拯救我们的农业之“根”?
   “地力”逐年下降严重程度已不容忽视
    辽宁日报: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国际社会和各国都十分重视土地退化问题。土地退化最严重后果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毛之地”?
    汪景宽:可以这么说,土地退化,我想主要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是土地的完全退化,即荒漠化,主要的类型有沙漠化、盐漠化、岩漠化等,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约有170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后土壤养分尽失,基本就不能种庄稼了,甚至成为“不毛之地”;而另一种土地退化是指耕地的肥力逐年呈下降趋势,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如果退化严重的话,将不能作为耕地甚至成为新的荒漠。
    辽宁日报:作物都是生长在土壤中的,土壤肥力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这已成为常识,但是具体到“肥力”指什么,可能很多人还认识得不是很清楚,请您给我们通俗地说说。
    汪景宽:别小瞧随处可见的土壤,里面蕴含着极丰富的微观世界,它包含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也含有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等,这些物质与植物进行密切的物质转移与能量交换,简单地说,土壤肥力是这些性能综合作用下提供给作物的水、肥、气、热等各种生长因素的能力,肥力越高,提供给作物的养分也就越充足,直接促进作物的生长。土壤肥力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标志。
    辽宁日报:肥力的不同是否也区分许多土壤类型?
    汪景宽:是的,土壤的分类方法很多,比如可分为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等类型,不仅是从颜色上的区分,而且大致有着土壤肥力的区别,而以黑土肥力最高。
    辽宁日报:一想起土地肥力自然就想起我们所在的东北的黑土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之一,我们为此引以为豪,但是有关黑土肥力下降的情况也被专家和农民提起,比如农民常说“这土地越种越薄”。目前黑土退化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汪景宽:退化,从物理性状上讲表现为黑土层变薄、耕作层变浅,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体结构变差等。说到东北黑土,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资料表明,黑土耕层土壤有机质以每年 0.01%的速度下降,全量与速效性养分、微量养分普遍下降(所谓全量和速效性简单的理解就是总含量和可直接被作物利用的)。总的来说,地力等级普遍在下降。比如,我们研究了黑龙江省海伦市土壤变化,结果表明:1981年至2008年,海伦市有超过6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有机质的下降主要发生前20年,且降幅较大,而2000年至2008年,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幅度和下降区的面积均有所减小,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下降问题依然严重。再如我省的昌图县,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以一、二级为主(80%以上),但本世纪初土壤肥力质量几乎被二、三级地所占据(98%以上),目前昌图土壤肥力质量降低的区域占相当大面积。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地越种越馋”
    辽宁日报:造成地力普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是这样吗?
    汪景宽:原因是多方面的,水土流失是一个重要问题。水土流失造成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蚀和风蚀,在黑土区水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80%,风蚀面积占20%。东北黑土区有一定面积的坡耕地,黑土土质疏松,一旦耕地周围的森林、草地的植被被破坏及长期的不合理开垦,当遇强降雨时很容易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春季的干旱和大风则加剧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和腐殖质层的薄化。
    辽宁日报:常听农民说“这地是越种越馋”,这是不是肥力下降的一种形象说法?地力普遍有所下降,但是目前产量好像并没有下降?
    汪景宽:这主要是说农作物的生长现在仅靠土壤本身的养分不够用了,还有人为地加养分,突出的表现就是施用氮、磷、钾肥。也正是靠投入大量化肥,使得目前产量依然很高,如果不施化肥,单靠土壤自然肥力,产量会远远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多用化肥,先不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单单是高投入一项,就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产生很大影响,因为买化肥的资金投入要占到整个生产投入50%以上,但化肥增产效益却在逐年下降,以玉米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斤化肥可能增产10斤以上,而现在增产5斤都可能有困难。
    辽宁日报:黑土本身养分就比较充足,加氮、磷、钾肥还想见效更快,高产有保证,化肥的施用到底会对土壤造成何种影响?
    汪景宽:氮、磷、钾肥是单一的肥料,虽然这三种元素是土壤中对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如果一味地依靠化肥而忽视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会把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钙等代换出来,随水流失,年复一年,土质越变越差,最后造成板结,影响土壤通气和透水性能,又影响到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直接影响农作物根系对作物养分的吸收。在这种土壤中即使多施单质肥,也不会增产。
    长期大量施用化学氮肥、磷肥及氯化钾、硫酸钾、普钙、三料等生理酸性肥也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一旦酸化,后果十分严重,导致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我国土壤酸化的面积在扩大,目前是沙化、盐碱化后又一重大的土壤退化问题。
    以保护性耕作科学治理再现昔日沃野千里
    辽宁日报:说到施肥,大家都知道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好,可现状是农家肥不但量小、施用起来也麻烦,即使用上鸡粪、猪粪可能也不够用,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汪景宽:提到鸡粪、猪粪还田,特别是来自于规模化饲养的鸡和猪,如果饲料中添加大量的添加剂(主要是重金属、抗生素和生长激素等),一定要控制好施用量,因为有些金属离子会通过土地、作物而进入到人体内。
    对于有机肥,单靠个人或单个家庭来培肥很困难,有条件的地区要成立“培、造、运、施”有机肥料的专业公司或队伍,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补贴来扶植,同时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国农场的兴起可能会促进这一工作。
    辽宁日报:土壤肥力下降成不争的事实,改良土壤、恢复地力成为时代的课题,那么您觉得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汪景宽:就耕种方面导致的土壤退化,说到底是重用轻养,对土地掠夺式的耕种、经营,不加以保护。所以,必须采用保护性耕作制度,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基本要求除了刚才提到的培肥沃土,还包括秸秆还田、调整种植结构。不要小瞧了这两点,在实际中能够做到、做好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去除急功近利的心理、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农业科技人员的科学指导。目前,经过几年的宣传与实践,农民“养地”观念的逐渐增强,重用轻养状况有所改善,诸如秸秆还田的“习惯”增强了,滥施化肥现象有所减少,采用豆科同禾本科作物等轮作方法提高土壤肥力的越来越多,尽管还有待进一步提示和完善,但这些都是可喜现象。
    辽宁日报:那么目前在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地力上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汪景宽:关键就是科学防治。而科学防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各区域土壤的实际状况,因为增加土壤肥力的途径并不难理解,但更要了解特定区域内的土壤到底是什么状况: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酸化、沙化,还是盐碱化?氮、磷、钾到底缺什么,各项理化性能到达了一个什么状况?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一方面要开展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帮助农民减少在施肥上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土地性能普查也必须提到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的日程,用科学量化的数据和指标来保护土壤,促进农业生产。
    辽宁日报:东北许多黑土区是中国少有的土地平展开阔的农业区,非常适宜于发展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另外正在兴起的家庭农场也有利于机械化种植,那么机械化种植是否对改善土壤有好处?
    汪景宽:机械化种植“动土”力度大,能够达到深耕深松,使孔隙度增大,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能力和速效性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扩大作物吸水吸肥区域,提高作物根系吸收能力,深耕后土壤透水性增强,利于接纳雨雪。推进东北黑土区以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一条农业科学发展之路,就土壤保护而言,是益处多多的。
    辽宁日报:谢谢您的讲解。
■采访札记
    东北黑土地“地力”在下降,个别地区已出现 “昔日攥把油,今日破皮黄”的现象。所以,以往那种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当止;只重视用化肥造高产的现象当变。为什么农民都知道农家肥好,却很少施用,这值得我们思考;在未来的家庭农场、规模耕作的道路上,如何做好土壤保护这篇文章更值得我们深思。 □本报记者/刘洪宇
专家档案
    汪景宽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土壤肥力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摘自《辽宁日报》4月26日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