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 勤
【背景】为发挥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对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年初以来,省委组织部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省直多部门协同配合、各类科技创新团队整体盘活方式,开展“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组织36名院士和1100名省市优秀专家对接1240个重点企业项目。
3月6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辛桂梓在全省“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启动仪式上进行动员部署后,院士专家与企业的“科技对接”在辽沈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线集结起奔腾向前、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大军。
聚焦振兴筛选项目,力促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方向。今年初,省委组织部紧扣辽宁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求优目标,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征集1501个智力支持项目,经过逐一研究论证,筛选确定了1240个对振兴发展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骨干项目。
着眼于以高技术产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在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确定了特种机器人研发、钢材在线超快速冷却、高分子中空玻璃密封材料研发等420个项目。着眼于生态环保、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确定了涉及大连、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市的港口、造船、重工、仪表等500多个项目。着眼于县域经济发展,在辽西北经济区确定了百万亩设施农业、专用车辆生产、液压产业基地等130多个特色项目。
这些涵盖了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等13个领域的项目,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空间大,对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选派院士专家直接进入这些产业项目,推进了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产业发展链上构建起人才配置链,在振兴主战场建设起人才小高地。
组织部门搭建舞台,让企业和人才合作唱好大戏
3月19日下午,东北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大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辽宁“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东北大学对接推进会进入高潮,95位院士专家与138个来自全省各地的企业项目实现“无缝对接”。
8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郑重地坐到签字台前,与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科技研发与合作协议书》。
闻老是我国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领域的顶级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曲凯告诉记者,省委组织部开展“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为企业寻求像闻院士这样的国内甚至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接推进会”使企业与院士专家直接面对面、心贴心,这是省委组织部直接把高端人才送到家门口,把发展所依赖的宝贵资源免费空投到企业。为了把握好这个机遇,公司派出7名技术代表组团商谈技术研发合作事宜,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企业腾飞插上科技翅膀,引领和支撑企业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全速向世界一流水准进军。
像这样的 “对接推进会”,从3月11日开始,省委组织部相继在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项目对接比较集中的高校连开9场。在前期沟通、初步对接基础上,336名院士专家及其200多个科研团队与近700个项目以集中见面的方式进行深度交流、无缝对接,当场签订合作协议260份,进一步明确了双方权利义务、收益分成方式、进度要求、评估标准。实现了按照市场规律要求,推动双方实现深入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下一步,省委组织部还将在中科院沈阳分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分别召开两场对接推进会。
其实,对接推进会就是一个“人才超市”、“科技大集”,院士专家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支持,这种将“科技与人才植入经济”的全新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目的就是要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院士、专家、教授请出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对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让他们的论文在沸腾的生产车间、广袤的原野上产生效益,把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移植嫁接”到企业,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辽宁经济的全面振兴释放超强的科技能量。
市场导向配置人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3月13日下午,沈阳农业大学禾丰体育馆的对接推进会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辽宁农业领域的一次 “人才+科技+企业”的盛会。来自全省14个市、涵盖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冶金铸造等行业的118项亟须院士专家智力支持的项目,在这里找到了心仪的“对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的生物炭基专用肥科研成果,按照市场规则实现了转化,产品全年销售收入可达2500万元,带动500多人就业。
“辽宁虽然是工业大省,但与南方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急需组织上拉一把推一下,当好市场红娘,把辽宁人才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所长深有感触地说。
在“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中,省委组织部一方面注重发挥党管人才的组织优势,另一方面强调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制度创新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在合作对象上实行双向选择、自主结合,提倡“自由恋爱”。目前,全省“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中,85%已确定了合作意向、合作进程,在双方自愿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
在合作方式上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遵循市场规则,一些院士专家与项目单位签署了《对接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双方权责关系及利益分配原则。目前,已有70多名省级优秀专家与项目单位签订了科技成果转让协议;有15位院士与460多名专家采取科技成果分成、技术入股、进企业兼职等方式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通过柔性引进,有17位省外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我省企业项目完成对接合作。
在合作关系上,注重成果固化、长效对接。合作双方都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合作根本目标,着眼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组织形式和合作模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已有150多个企业明确与院士专家建立科技创新联盟,207个企业将与对接院士专家研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振兴搭建平台,激励院士专家释放科技能量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李依依院士和柯伟院士是一对享誉海内外的院士夫妻,在“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中,两名院士分别与辽阳石化机械设计制造有限公司和沈阳特种无缝钢管有限公司签订了 《科技研发与合作协议书》,带领科研团队围绕企业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展战略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这次行动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给广大院士专家的创造活力、创新智慧提供了在振兴一线充分释放的机会。
辽宁省领军人才、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孙云率领科研团队,在“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中承担了20多项重点项目。孙云告诉记者,“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一方面开启了辽宁高端人才服务经济的 “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个人理想价值提供了宽广平台,另一方面也使高层次人才在实践中确定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项目和院士专家及其科研团队是相得益彰、互利互进的一件大好事。
“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必将为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释放空前的科技能量,支撑和推动辽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教授在与辽宁双强塑胶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波签订 《科技研发与合作协议书》后高兴地说。
整合资源集成支持,促使更多创新技术开花结果
“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就是省委组织部统筹人社、科技、教育、经信、科协资源,整合中省直、市县各级科技人才力量、确保实现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求优而发动的一场“百团大战”,参加会议的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兴奋地说。
根据各单位要求,省委组织部将把中科院沈阳分院组织的院士进企业活动、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特派行动、省农科院组织的专家为农业合作社提供人才服务等各类智力支持项目纳入 “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统筹实施、整体推进,增加活动的覆盖面,确保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横向到边、纵向到沿。
3月底,省委组织部还将牵头组织省科技厅、省科协等部门,举办“辽宁省创新方法国际报告会”,邀请国际创新方法协会主席对参加“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的200多名骨干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增强企业创新愿望和活力。
从4月中旬开始,省委组织部将会同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科协等部门组成6个产业推进组,根据1240个项目产业分类,分赴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辽西北项目集聚区,深入科技工业园区和企业项目,指导项目合作,督促协议落实,总结典型经验,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为院士专家深入企业项目创新创业、转化成果提供支持和服务。
在加强跟踪指导和深入调研基础上,省委组织部将研究制定《关于建立院士专家智力支持行动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辽宁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着力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一线的长效机制,推动“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激励全社会创新智慧为辽宁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服务的强大正能量。
(摘自3月21日《辽宁日报》A01、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