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下午,三亚市海榆东线亚龙湾的田独一桥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就在事故现场的不远处一片试验田中,沈阳农业大学的高齐和宫殿凯正在那里工作,他们飞奔到现场,跳入齐腰深的水中,撬开严重变形的车门,将司机抬出危险地带,然后就悄悄离开了。
回到寝室,两人把工作服来来回回洗了三遍,但衣服上依然散发着浓重的油味,因为卡车载满了砂石,在救援的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从车上落下,两人的双手双脚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些划伤。
“其实当时头脑中是一片空白的,就是一心想着怎么把那个人救出来。”在沈阳农业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高齐面对着记者的镜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出了这句话。为了这次采访,高齐因为紧张还特意带来了一个同寝室的哥们“壮胆”。
生于1986年的高齐目前是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的研究生。农大在三亚拥有试验田,每逢东北冬天来临的时候都要选派一部分学生到那里进行种植和研究,他和宫殿凯就是这样来到了三亚。
在三亚方面授予高齐,宫殿凯等人见义勇为先进集体的时候,高齐因为要参加3月份的博士考试已经提前从三亚回到了沈阳,“我们两个人通电话的时候还开玩笑,说这一趟三亚没有白来。”
“正常的时候应该是在11月份到三亚进行杂交方面的研究,今年因为有些别的事情我12月初的时候才过去。”当谈到自己的专业和生活,高齐才有些放松。
2月的三亚已经温暖如春,不过高齐去那里并不是度假,而是早上七点晚五点进行种植实验,“我回来之后只有宫殿凯在那里,打电话的时候他还说自己要忙不过来了。”
在三亚除了进行复杂的科研工作外,还有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工作,比如灌浆(禾谷类作物开花受精后,茎、叶内的营养物质向正在发育的种子输送并在种子内积存的过程)时,需要时刻轰赶源源不断前来偷种子吃的各种鸟,“稻草人根本不起作用,就得喊,敲东西,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
除了工作,高齐的业余时间就是复习考博的资料,在三亚的时候如此,回到沈阳之后还是如此,在摆满着各种实验用具的实验室中,高齐表示自己多次在这里待个通宵。喜欢踢足球的他已经很久没有在绿茵场上奔驰,只能有空到操场上走走或者和同寝室的朋友玩玩足球游戏过过瘾。
“作物栽培与耕作”这几个字在普通人看来不过米饭、面条这类盘中餐的代名词,可对于高齐来说却意味着梦想和未来,“父母对于我是无条件的支持:只要读书就要坚持。”
高齐是内蒙古包头人,从小生活在固阳县,在农村的姥姥家曾经有过土地,高齐和弟弟曾经与姥姥生活过一段时间,也跟着奶奶下地做过农活,种过玉米和小麦,所以自己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也为他以后“学农”奠定了基础。
在这座以秦长城遗址,春坤山闻名的县城里,农学家陈汝浩提出了“四改一平”的耕作理念,在当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高齐说自己小时候就有过“救人经验”,施救对象就是自己的弟弟:小时候兄弟俩在家门口附近的河边玩耍,弟弟不小心落到了水里,高齐用河边的树杈拼接成了一根长长的“救援棒”,把弟弟从水里捞了出来。“当时我也就小学一年级,有可能是学前班。”
不过搭救弟弟并没有带来什么喜悦,两人趁着夏天的高温晒干了衣服和头发,才战战兢兢地回了家,这件事情也一直没有告诉父母,“否则一顿胖揍是难免的。”
高齐的寝室门上有着非常别致的装饰,在棚顶贴着许多彩纸折的花朵和星星,这和男生寝室独有的气味很不协调,高齐表示这以前是女生寝室,不过搬来之后大家都觉得这还不错,也就一直留了下来。
高齐床上的被子随意地铺在床上,墙上还挂着蚊帐,柜子和桌上摆着不少资料,一摞厚厚的打印资料,其中的一些被磨损得很厉害,上面散落着凌乱的标注,“他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特别努力。”这是他寝室同学给出的评价,“我们听说(救人)这件事以后都很激动,可他却很平静。”
高齐的父母都是曾经在田里辛苦地工作过,现在已经离开了农村在外面打工贴补家用,他的弟弟大学毕业已经开始工作,目前家里的情况并不富裕,但是也让他能够放心,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目前农业大学还减免了高齐的学费,每个月还有助学金,高齐说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自己从没有后悔选择过“农学”。
高齐说自己喜欢沈阳这座城市,也希望能继续留在农大留在沈阳,所以他报考了知名水稻专家,目前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陈温福院士的博士生。陈温福得知高齐和宫殿凯的见义勇为行为后,也自豪地表示:“我的学生做人做学问都没有问题。”
在离开高齐寝室的时候,正好赶上学生下课,虽然经过几个小时的采访高齐说话的时候已经不那么紧张了,可面对着记者镜头他仍然显得不自然,走路的姿势都有些僵硬。
面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开玩笑地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人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说你救了个人可真了不起。高齐诚实地摇了摇头,“没有”,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最好也不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