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光明日报:陈温福:始终不离黑土地

    【来源:    日期:2015/02/27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全国两会马上就要开幕了。2月2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急匆匆从国外赶回来,在办公室里专心致志写议案。

    虽然是大学教授,但陈温福2014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度过,潜心研究秸秆炭化还田技术。经过在部分县市示范,这项技术不仅能遏制土壤退化、改善耕地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引起的空气污染难题。此次两会,他要把这项技术推广出去,让全国各地都从他的探索中受益。

    作为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陈温福一直致力于超级粳稻研究,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新品种在东北稻区推广种植1300多万亩,大面积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一般稻作增产20%,每年可增产稻谷13亿公斤以上,为农民大幅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开始,他连续被选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陈温福每一天都在为稻粱谋,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黑土地,没有离开过三农,没有离开过粮食安全。针对粮食丰收后出现的“谷贱伤农”现象,他建议国家适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削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研究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利益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

    “东北2亿亩一米厚的黑土地形成用了3亿年,开垦耕种五六十年,每年减少1厘米,现在就剩40~60厘米厚,照这个速度,再过40年,黑土地就消失了。”针对黑土地逐年减少的事实,他大声呼吁:“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轮耕不可能,但要尽力让土地得到营养补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表明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2月26日上午,陈温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特别是中央提出农业发展方式要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令人振奋。”

    “我国每年产生7亿吨秸秆废弃物,林业‘三废’也达7亿吨,由于劳力少和机械化不发达,秸秆实际还田量仅为15%左右,被烧掉或废弃的量却超过了50%。秸秆的大量燃烧或废弃,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污染了环境。”陈温福忧心忡忡地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牵头成立了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去年一年几乎都泡在鞍山市岫岩县农村,多次往返,他的车去年跑了12万公里。

    “所谓秸杆炭化还田技术,就是利用简易制炭设备与技术将秸秆炭化成生物炭,再以生物炭为基质生产缓释肥或土壤改良剂还田。”陈温福说,生物炭具有极好的吸附缓冲能力和保肥保水性能,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解决土壤退化问题,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对于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

    生物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彰武、法库、辽中、新民和铁岭等县市开展了炭基产品示范,其中炭化技术示范面积1.6万亩、炭基产品示范面积1.4万亩,水稻、玉米、花生、马铃薯分别增产8%、7.55%、9.44%和8.5%,实现二氧化碳减排3078.8吨。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生物炭材料销售、炭基产品应用等,农民实现增收328.28万元。为此,“生物炭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入选了辽宁省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目录。

    “希望国家尽快立项支持‘以炭基缓释肥和生物炭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促进秸杆炭化还田技术在全国的推广。”陈温福表示。(本报记者 毕玉才)

    (摘自2015年2月27日《光明日报》头版)

    新闻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2/27/nw.D110000gmrb_20150227_4-01.htm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