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农 >> 正文

    辽宁日报:“退市进户”会给有机菜带来生机吗

    【来源:    日期:2015/04/29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核心提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知道啥区别吗?比普通菜贵了四五倍,知道凭啥吗?

    2010年以后,包括有机蔬菜在内的有机农产品逐渐发展起来,在各大超市,我们都能发现标有“有机蔬菜”的专柜,但看的人一笑而过的多,掏钱买的就太少了……

    比普通菜贵四五倍

    2011年前后,沈城一些知名大超市里都开辟了有机蔬菜专柜。

    今年4月中旬,记者连续三天在傍晚17时左右,分别到家乐福超市文化路店、兴隆超市中街店、华府天地超市的有机蔬菜专柜前进行了调查。

    在每家店近一个小时的观察中记者发现,把有机蔬菜放进购物车的顾客并不多,平均下来也就七八位,量都不大。在这些选购有机菜的顾客中,中年人约占到60%,年轻人占30%。记者询问几位顾客的职业,以“做买卖”的为多,也有老师和银行职员。一位穿“中航工业”工作服的大姐选购了2盒韭菜,她告诉记者,吃韭菜她专买有机的,吃起来更安全些。在问到“您常买有机蔬菜吗”的问题时,10多名顾客都表示偶尔买,毕竟价格有点高。

    记者从销售人员那了解到,有机蔬菜每天能卖出一二百斤 (华府天地超市翻倍),无法与普通蔬菜每天两三千斤的销售量比。 “虽然比普通菜贵个四五倍,但对不差钱和追求食品质量的人来说还是有需求的。 ”一位销售人员分析道。

    而记者在多天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对有机蔬菜并不买账。

    “价太高了,谁能吃得起。 ”

    “说是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

    “有机菜就是超市加工后的净菜吧? ”

    当记者与辽宁民生有机食品公司总经理冯轲新谈到这些问题时,他说:“这正是有机蔬菜为代表的有机农业所面临的外部困境。 ”冯轲新说,对有机农业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阻碍了好东西走进百姓生活。对于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个概念来说,人们常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有机蔬菜是品种未经基因改造、生产过程不使用传统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产品的加工过程不能进行离子辐射处理,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化肥和传统农药,但用量和品种上受到限制。无疑,有机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是最高的。

    理论上的“高品质”在现实中谁来认定? “其实不管是无公害、绿色还是有机,国家对其都有认定标准,并有专门机构来认证。 ”负责有机认证的辽宁辽环认证中心副主任朱红告诉记者,国家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十分严格,比如企业种植多个蔬菜品种,那么每个品种都要申请认证,认证书有效期只有1年,也就是说每年都要对企业进行有机生产的生态(环境)、加工、销售、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评定,消费者可以通过食品包装上贴的有机认证标识和防伪码来确认。

    记者在国家认监委网站查询发现,沈阳通过有机认证的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公司约有30家,包括种植、畜牧、菌类培养等,其中从事有机蔬菜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有四五家。

    “有机农产品很好,但不能盲目发展,首先要保证质量,这是关键。 ”沈阳市农经委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处长王玉波告诉记者,严格的有机产品认证很有必要,但认证后的监管也必不可少,农经委和质监局每年都要多次对有机农产品进行抽检,包括农药是否残留等多项指标,保证有机产品的品质。

    价格是怎么被推高的

    有机菜价格为什么高?能不能降下来?简单的“价高源于成本高”的回答并不能令人信服。同时,没有农药、化肥等助力的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记者来到法库县孟家乡,这里是辽宁民生有机食品公司的基地,几十个大棚里种植着几十种蔬菜。

    记者在一个大棚里看到将要收割的芹菜,比普通芹菜要小得多,“目前芹菜产量只有普通大棚的1/2。 ”大棚技术人员又指着棚里种植的甘蓝告诉记者,“甘蓝一般45天就采摘,我们这里要等55天。 ”技术人员说,“让蔬菜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所使用的有机肥来自散养的牛的粪便,价格比化肥高出很多;防治病虫害只使用物理和天敌驱虫等办法,生长期长,人工费就高了。 ”

    那是几个月前,虫害突侵大棚,公司迅速发动人工捉虫,并以10元一只虫进行“奖励”,虫害最终得以控制。但去年10月发生的一场晚疫就没那么幸运了,已经坐果的大柿子全部死掉。 “病虫害后,大棚还要被处置和静养一个多月。 ”

    总经理冯轲新回忆起5年多的有机菜发展经历,感慨万千,“风险太大,成本太高。 ”有机农业对种植区的水、空气、土壤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仅前期的大棚建设、土壤改造、认证等投入就相当巨大。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沈阳水木田园有机蔬菜公司总经理刘莹,在日本从事了十年有机蔬菜种植,她于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后回到家乡沈阳,“有机农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很大的产业,在辽宁还是空白,感觉这是一个商机。 ”刘莹告诉记者。

    本以为有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发展就不成问题。但是社会对有机产品的认识出现太大偏差,而且流通领域遇到的障碍也不少。

    在公司的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大棚里的蔬菜上方吊挂着几百片粘着飞虫的粘板,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用农药,十几元就可以让大棚内无虫,而用驱虫粘板,每片成本就4元……

    “最缺的还是资金。 ”这是两家公司总经理共同的心声。

    退市进户建立信任体系

    对消费者来说,有机蔬菜价高但认可度不高;对企业来说,投入和风险都很大,处于这种态势下有机蔬菜种植未来的命运如何呢?

    国家级重点蔬菜学科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教授认为,我国人多地少,保证农产品安全是头等大事,这个安全是供应量的充足和食用安全两方面的统一,而有机蔬菜的生产环境和技术条件要求极高,大面积推广并不现实,所以,不可能成为我国蔬菜均衡供应的主流。而以发展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蔬菜种植,既保证了蔬菜产量和供应,又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但从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农业来看,有机蔬菜产业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李天来教授说。

    记者从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了解到,沈阳市目前有机蔬菜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关注,消费观念也会慢慢转变,有机蔬菜产业可能会迎来快速增长期。

    面对百姓缺少对有机产品的了解和信任,企业正在探索“直销”的运营模式。记者了解到,几家有机农产品公司正在尝试定期配送的会员制销售,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链条,并配以体验式的营销,如举办有机农业游及采摘活动。“其实是通过实地考察,使客户与品牌建立认同信任关系的过程。”李天来教授肯定了这种销售方式,“在目前有机产业发展初期,这种一对一的方式既避免了柜台不特定销售造成的浪费,又有利于企业建立完善有机产品质量跟踪体系。‘配送加体验’确实拉近了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家住沈阳市保工街十马路的靳阿姨每周都会收到配送员发来的有机蔬菜,她告诉记者,订菜时也怀疑过菜的品质,但通过几个月的品尝,外加去种植基地考察,心就放下了,现在她和老伴及孙子每周都能吃上有机蔬菜。

    面对记者“贵不贵”的提问,靳阿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周配送10斤果菜和叶菜,一年约1万元,比买普通蔬菜只贵个三四千元,因为从市场买来的蔬菜损耗多,而有机菜不但是净菜,而且吃得“精心”。□本报记者/刘洪宇 (摘自2015年4月29日《辽宁日报》第13版)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