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月13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6月13日,市民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观看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工作。
(3)6月13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左二)在向市民介绍旧石器时代人类如何制作石器工具。
(4)6月13日,市民在“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主题公众考古活动中合影留念。
当天,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主题公众考古活动。历时一个月的活动将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公众实地参观、踏勘考古现场、举办考古知识讲座等,向公众普及推广考古知识。据了解,经过连续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挖掘工作不断取得进展。遗址年代距今1.5——11万年,这一发现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万年左右。新华网图片 张文魁 摄
6月13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当天,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主题公众考古活动。历时一个月的活动将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公众实地参观、踏勘考古现场、举办考古知识讲座等,向公众普及推广考古知识。新华社发(张文魁摄) (摘自2015年6月14日03版)
连着下了三四天的雨,上周六上午的大太阳,让参加公众考古活动的志愿者们有点不太适应。满头大汗的吉林大学考古学教授方启说,11万年前的沈阳人肯定喜欢这样的大太阳,这块遗址选择在向南的山坡上,正是因为这里不仅住得暖,而且光线好。几句话间,志愿者们似乎一下子就穿越了几万年的岁月,不禁浮想联翩。
6月13日,沈阳晚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公众考古活动,在沈阳农大后山旧石器遗址拉开帷幕。在考古学家的带领下,参与活动的30名志愿者,轻轻地掀起了生活在这里的最早沈阳人的神秘面纱。
遗址初探
黄土岗河汊子里的智慧
沈阳农大后山旧石器遗址,在一处向阳的黄土岗上,虽然连着下了好多天的雨,山坡上却不显泥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晓刚副所长告诉记者,这块坡地渗水性非常好,其实这里面有着先民们最朴素的智慧。
先民的智慧不仅于此。站在黄土岗下,方启比划着周围的地形让记者看,他说:“这里在11万年前,应该是古浑河北岸的一处小河汊子。古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取水比较方便,而且动物也会习惯来这样的地方喝水,比较容易吃到肉。”
整个沈阳农大后山旧石器遗址面积逾8万平方米,目前考古发掘的面积不足千平方米。不过已经收获了近千件石制品,并发现了连续6层的完整旧石器时代地层。经光释光年代测定,最早的年代为距今11万年。这把沈阳市的历史由原来新乐遗址的7200年前,向前推进了十万年左右。
不过,关于这块遗址,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待解。比如:在这块遗址上发现了一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如果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是古人类在野外搭建的窝棚之类的建筑,那么,这个发现将改变现代人对旧石器时代的认识。要知道,更早一点的北京人遗址以及再晚一点的山顶洞人遗址,古人类都是生活在洞穴中,还没有人工建筑之说。再比如: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只是偶尔在这里狩猎渔牧,还是就定居在这块山坡上,繁衍生息?志愿者刘美姣说,想想都觉得好神秘。
活动现场
现代人也能做出“旧石器”
方启在桌子上摆了十几块各式各样的石器,他解释说,这都是在农大后山遗址上发现的旧石器,“就是在地面上找到的。”志愿者们围上去看,发现标着各样的名字:石核、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等等。
什么是石核?“就是剥离石片的母体。”方启说着,举起两块石块,用右手的石块去砸左手的石块。
左手的石块不断有石片被砸下来,方启说:“这被砸下来的石片,有的很锋利了,古人类就可以直接用来做尖状器,古人用它来剥开兽皮。在旧石器中晚期,在尖状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了钻器,促进了用火技术发展。有的继续加工,可以做成刮削器,剥离兽皮下的脂肪。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刮削器数量是最多的。”
看着方启简单几下,就制作出四五个“旧石器”,有志愿者议论:“这个看起来很容易啊!”
方启笑说:“看着我容易,你做起来就会比较难了。”说着,方启又砸下一块,说:“你看,这个石块越来越小了,再砸下去容易砸到手了,我就把它扔了,不用了。过了几万年,十几万年,有人发现了这块扔掉的石头,就会说,快看,这有一块十几万年前的石核。”
那么,怎么才能确定,你无意踢到的一块小石头,有可能就是石器而不是随便崩下来的一块石片呢?方启解释,崩下来的石片,不具备石器“三要素”。他说:“石器的三要素,是有形、有向、有位。有形,就是要有形状,看起来像石器;有向,就是有方向,打砸加工时有一定方向;有位,为了更加锋利或者更好握,有打砸的痕迹,这个打制的痕迹是连续的,至少要有三个以上。”
方启说,打制石器,可以用现代用钢铁制作工具的程序来解释,他说:“人类进步到现在,制作工具的整体思路没有变化。”
志愿者感慨
公众考古明天会更精彩
“念你亿万年的时光,沧海桑田依然不改你的胸膛;恋你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恋你春日之雨,夏日之阳,秋日之辉煌,冬日之白雪。考古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活动现场的留言板上,省实验高一学生张译丹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张译丹的父亲告诉记者,女儿平时非常喜欢历史,听说有这次活动,就坚持着要来参加。现场,张译丹还兴致勃勃地学着方启的样子,砸起了石头。
志愿者刘蓓则在微信中告诉记者说:“今天太兴奋了,回家和家里人一顿讲,整得都出去找石头咔咔砸去了!”
志愿者王芳则感叹说:“考古好神奇啊,虽然我之前零基础,没有什么了解,但是非常渴求能被考古知识熏陶,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
赵晓刚听了,微微一笑,说:“公众考古的活动,好戏还在后头,会越来越精彩的。”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高寒冰
摄影记者孙 海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ulture/2015-06/14/c_127913239.htm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6/14/nw.D110000gmrb_20150614_9-03.htm
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5-06-14/176718799.html
沈阳网:http://news.syd.com.cn/system/2015/06/15/010731495.shtml
新民网: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5/06/15/27869981.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ky.cssn.cn/kgx/kgdt/201506/t20150615_20336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