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李天来,1955年11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3月获农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两次赴日本留学和合作研究。 1993年5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天来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为我国设施园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0多年来,教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9项。 199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国家教学名师、辽宁省领军人才等殊荣。
12月7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在沈阳东郊的沈阳农业大学,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科学家如平常一样穿梭在实验基地各个温室大棚中,看叶片的发育、花芽的分化,给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讲解。
他叫李天来,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今年刚刚迈进花甲之年。
当天上午,备受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李天来当选院士的喜讯传来,来自全国各地祝贺、祝福的信息溢满了他的手机屏幕。
与大家的兴奋相比,李天来显得很平静。回顾过往30多年,李天来笑称:“我只做成了一件事——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 ”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而且鼓起了菜农们的“钱袋子”。
33年将果菜生产区北推300公里
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代大学生,李天来与同龄人有着同样曲折的成长历程,也赶上了同样的时代机遇。 (下转第二版)图为李天来院士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讲解。
198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从事蔬菜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
“那年冬天我就想:难道我们北方老百姓,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土豆和酸菜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蔬菜在北方的冬天里照常生长,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呢? ”
就这样,李天来把解决辽沈地区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当作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并立志此生为此而奋斗。
最初的几年,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直到1988年,李天来才品尝了科研攻关后的第一颗果实。当年,他跟随张振武教授,参与设计建造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实现了在海城以南冬季不加温可以生产果菜。这次参与完成的“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获得了辽宁省星火科技奖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这也是我国在日光温室方面颁发的第一个奖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此后,李天来钻研新技术,不断将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设计挖掘得更加合理。 1996年,李天来主持设计建造出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地域北推100公里,到达沈阳;2007年,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诞生了,冬季生产果菜的地域再次北推100公里,到达康平、阜新;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面市,冬季生产地域又北推100公里,到达通辽。随着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度北移到43.5度,日光温室冬天夜间内外温差也由25℃、30℃、35℃,一直升到39℃。
在沈农校园实验基地,记者看到正在紧张建造中的一座第四代日光温室。李天来向记者介绍,“与此前相比,第四代温室实现了全自动现代化,在外形上有很大突破,由90度弧形改为180度半圆形,这样夜间保温可以启动三段式自动保温滑盖。没有土壤、石头等蓄热体,而是采用侧壁水循环装置保温,不仅白天蓄热晚上散热,而且采用配件组装式建造,目前全国已经推广建造了30个。 ”
随着四代日光温室技术的突破,李天来还探明了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了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使-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达2.5万公斤,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开创了我国北方寒区全季节不加温生产喜温高产优质果菜的先例,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物生长关键环节没有“差不多”
李天来为人谦和,总是面露微笑,但对待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他的学生、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杨延杰至今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沈阳冬夜里的刺骨寒风。为了研究低温对番茄畸形果实的影响,李天来带领课题组成员,连续30多天,在寒冷的冬夜记录温度,进行小拱棚覆盖、加强通风降温试验。
“他对温度控制要求极其严格,亲自标定温度计,对低温的要求误差不超过1℃。 ”因为过程上精益求精,实验必然慢下来。为了完成当天的实验任务,经常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深夜,连饭都在实验室里吃,最终提出防止番茄畸形果产生的温度管理技术指标。
“他一直强调,设施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控制,田间处理获得的数据要用来指导生产,不能有‘差不多’‘可能是’等情况出现。 ”杨延杰告诉记者,李天来要求试验用的秧苗必须整齐一致,整地施肥、秧苗株行距、定植深度和灌溉等要处理准确,他跟学生、工人一起干活,确保试验各个环节处理可靠。
谈起对科研的体会,李天来说,科研必须创新,而创新最关键的是善于提出“真问题”,遇到问题就要实事求是地面对,解决时不能有半点含糊。
沈阳农大园艺学院2003年毕业的博士孙红梅给记者讲了一件小事。一次在学校的温室大棚里做无土栽培试验,种植初期,试材生长不良,老师用手挖起种植槽内的珍珠岩问我,“你测量过基质的PH值吗?”我立即取样去主楼的实验室检测,发现PH值居然高达8.6,难怪番茄长不好!当时已是晚上8点多,天已全黑,我一度犹豫是不是第二天再说,可当我回到大棚时,发现老师仍在温室里等候结果。此后,我再不敢懈怠和耽搁,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我逐渐领悟,科研路上无捷径,唯有踏实与勤奋才是硬道理。
农大博士后田素博说,李天来老师经常叮嘱我,做好科研,要有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琢磨的精神。
1998年,李天来负责建设蔬菜学科,他以敏锐开阔的视野,紧盯世界前沿新理念、新动态,带领学科开拓发展。 1999年,该校蔬菜学科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好的作风与作风好的团队
身边的青年教师、学生都知道,李天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进展,还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他时常教导学子摒弃功利与浮躁,多些质朴和正直。学生们感到迷茫或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李天来谈谈;而李天来不管多忙,总是欣然应允,几乎有求必应。
记者采访中,就有一个2016年将毕业的本科生拿着一沓推荐信请老师提建议:报考国外大学硕士,哪个专业好?未来就业前景怎样?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李天来始终满面笑容。
沈阳农大2012级蔬菜学博士张晓林说,李天来老师的每个学生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从文献阅读、选题立项、制订方案、设计实施,直至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老师无不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李天来老师的腰不好,为方便在家办公,特意买了一把半躺式的电脑椅。学生毕业论文修订的时候,给老师邮箱发过去论文,第二天清晨打开电脑,总会收到老师的回复,邮件发送时间多是凌晨一两点钟。
“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修订与批注,大到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字母、一个标点,满腔的感动,对老师肃然起敬,再也无法容忍自己浪费时间、心不在焉。 ”
李天来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不遗余力。
每年春节,为青年教师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是他的一项固定安排。在他细致的指导下,团队里大部分青年教师都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05年,李天来创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他亲自为每位教师设定研究方向与主攻领域,围绕教授建立研究梯队,为人人发展提供平台。研究生开题、论文答辩,团队建设等会议,但凡涉及团队的,他都参加,认真听仔细记,给出意见与建议。
33年来,为实现北方冬季蔬菜生产供应,他不辞劳苦,奔走于全国主要蔬菜产区,经常在温室内、外温差50℃的环境下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李天来:“抓成果转化一定会有大的收入”,而他却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让更多农民使用这些技术,让人们冬天有鲜菜吃,让农民都富起来。 ”
如今,他的技术成果被无偿地大面积应用推广,在我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仅解决了北方寒区主要果菜冬春供应难题,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北方广袤的大地,也必将铭记李天来不计得失、以民为本的博大胸怀。
新闻链接:http://ln.qq.com/a/20151208/047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