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2015年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批复》,沈阳农业大学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评建设,沈阳再添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说起北方粳稻,今年5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功不可没。他因此被评为2015年感动沈阳人物。
2月15日,记者采访了陈温福。
选择学农 为让农民多一碗饭吃
见到陈温福院士前,记者一直在想:拥有如此多的殊荣和成就的人该是怎样一代大家风范?然而,一见面,陈院士身上那种淳朴得近乎于农民的气质,彻底颠覆了记者对他先前的诸多想象。
“我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感受过饥饿,因此对农民和土地有深刻的了解。当初选择学农选择研究水稻并非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让农民能多几分收成,多有一碗饭吃。”
1976年考大学时,陈温福一心只想考农大,志愿中只报了农学专业,最终如愿以偿地被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前身)录取,先后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
10年苦干 终于攻克“北粳南引”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两湖地区引种吉林的粳稻品种“青森5号”惨遭失败。此后多年,一些业内人士仍然谈“引”色变。
陈温福不信邪。针对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间杂交存在疯狂分离、结实率低和后代不易稳定三大困难,陈温福在导师杨守仁教授的指导及安徽农大的协作下,用了近10年的努力探索,多次赴南方实地考察、实验,足迹遍布鄂、豫、皖、川等广袤的水稻种植区,终于选育出适合“北粳南引”的代表品种“中粳564”。
1991年,“中粳564”在2000亩土地上实验获得成功。1992年,又在安徽稻区一举扩大到11万亩,打开了“籼稻改粳稻”的新局面,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水稻常规育种方法,从而使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居国际领先地位,在育种实践上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超级稻” 覆盖东北稻作区65%
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之后,陈温福与杨守仁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相关研究,并在1987年的国际灌溉稻大会上(杭州)明确提出通过“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培育超级稻的新理念。
按照上述理论与技术,他和他的团队于90年代中期,率先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粳稻“沈农265”。经过连续多年、多点大面积示范种植,平均单产超过800kg/亩,实现了北方粳稻生产潜力的新突破。又彻底解决了水稻高产难优质的“瓶颈”问题,实现了超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进入21世纪以后,陈温福作为“国家超级稻育种”联合攻关协作组北方粳稻区的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经过十年攻关,共培育成16个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其中5个他是第一完成人。“超级稻”仅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就超过1.5亿亩,平均覆盖率达65%以上。
“生物炭”研究 让农业生产永续
2005年以后,陈温福将研究重点拓展到生物炭为核心的农林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领域。
领衔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炭专门研发机构“辽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他说,粮食增产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吕良德)
(2016年2月17日《沈阳日报》4版)
新闻链接: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16-02/17/content_3447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