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沈阳9月8日电(记者刘洪超 张宜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中国粳稻发展战略暨超级稻20周年研讨会”于9月7-8日于沈阳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作物学界的著名专家刘旭、谢华安、颜龙安、陈温福、万建民、张洪程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水稻界科技工作者1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二十年来,一大批新老优秀水稻科技工作者,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心系国家粮食安全,坚持不懈,敢为世界先,全身心投入到抢占稻作科学制高点的任务中去,创造性地运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理论与技术路线,创制出一大批优异水稻育种材料。其中,矮壮秆、长叶大穗型的“沈农89366”等不仅广泛用于中国超级稻新品种选育,还成为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新株型稻”的核心亲本。
粳型超级稻新品种的不断涌现,栽培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即达到1.44亿亩。不仅在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全面铺开,推动水稻种植面积由世纪初的3000多万亩扩大到7000多万亩,总产量连续突破400亿斤、500亿斤和600亿斤大关。而且迅速扩展到大江南北,飘香华东、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各地,尤其是江苏省超级粳稻栽培面积已超过3100万亩。中国超级粳稻的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总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国家核心支持政策――托市收购难以为继,以数量安全和高自给率为基本内涵的粮食安全认知,失去了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解释力。面对当下农业困局,国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超级稻向何处发展?
与会专家通过给农业把脉,认真研讨,依据中央“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调结构”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对超级粳稻今后发展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重点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稻。根据近15年我国优质粳稻人均年消费量已从50斤增加到70斤以上,而且消费区域、消费量仍在持续增长。鉴于此,即使在粮食供给相对宽松的形势下,仍需高度重视超级粳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的创新。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高产与优质相结合,选育广适多抗与资源高效利用的超级粳稻新品种,因地制宜推进“北粳南移”,强化生产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增加收益,成为超级粳稻今后研究的当务之急,以保证优质粳米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以确保国家“口粮安全”。
新闻链接:http://ln.people.com.cn/n2/2016/0908/c340418-2897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