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陈启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β-hydroxybutyrate inhibits Plasmodium falciparum development and confers protection against malaria in mice”的研究性论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5-01302-0)。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生酮饮食及其代谢产物β-羟基丁酸(βOHB)对疟原虫发育的抑制作用,为解决全球疟疾耐药性问题提供了“以食代疗”即“代谢治疗”的全新思路。首次发现生酮饮食动物能够完全抵抗疟原虫的感染,提出酮体成分βOHB是抑制疟原虫发育繁殖的关键成分。其分子机制是βOHB通过降低疟原虫体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水平,触发寄生虫代谢重编程,导致虫体发育相关基因、红细胞入侵及致病性基因的全面下调。值得关注的是βOHB作为人体天然代谢产物,相较于传统抗疟药物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易于推广的显著优势,临床转化和应用价值高。基于这一创新性探究成果,陈启军教授提出“在热带地区通过膳食结构调整防治疟疾”的建议。成果受到了芝加哥大学著名寄生虫学专家Lena Pernas教授的高度赞誉。她在同期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专题评述指出,本项研究,既揭示了病原与宿主的代谢关系,同时又说明可以利用食物代谢产物治疗病原感染。研究对感染性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陈启军教授团队深耕寄生虫致病机理研究三十余年,2014年至今连续11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1998年就在Nature主刊发表疟原虫免疫逃避机制的开创性成果,此后在相关研究持续取得突破:发现疟原虫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多受体黏附机理,阐明虫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受邀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等权威杂志发表专题综述11篇。本次研究是陈启军教授课题组继在STTT(2022年)、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年、2024年)和Research (2024)等发布突破性研究成果后,在疟疾防治策略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进展。该成果颠覆了传统抗疟药物研发思路,首次提出将宿主代谢调控纳入疟疾防治体系,为全球疟疾流行区提供了可即时推广的膳食干预方案。(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张义伟 李其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