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稻作研究所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论证

    【来源:    日期:2005/09/26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按照《教育部关于2005年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通知》要求,9月26日,辽宁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依托我校的《省部共建教育部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了现场论证。应邀参与论证的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孙铁珩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程序教授,东北大学副校长左良教授、校长助理薛向欣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何钦成教授,辽宁省农科院周毓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武志杰研究员。张玉龙校长和农学院、科技管理处、学校办公室等部门有关同志参加了论证会。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陈涛主持论证会。

    徐正进研究员代表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从基本情况、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发表论著、获奖情况、发展规划、经费预算等11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孙铁珩院士被专家们推选为此次论证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在论证中说,水稻是沈农大的传统研究领域,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建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不仅需要,而且完全可能。孙院士就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名称、研究方向定位、学术创新高度、科研队伍建设、运营体制、科研对外形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程序研究员等专家在论证会上也先后发言。

    论证会上,专家们审阅了相关资料,并考察了实验室现场,最后经讨论形成了论证意见。专家们认为:首先,北方粳稻育种实验室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水稻的育种及栽培研究,特别是在水稻籼粳杂交、水稻理想株型、粳型超级稻育种及生理生态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其超级稻研究是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水稻育种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实验室学科定位明确,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具体。其次,实验室科技产出及成果显著,创新性强,形成了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体系与技术路线,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项目2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级科技奖7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篇,培育出以“沈农265”为代表的超级稻新品种,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实验室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人才培养能力强。在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同时,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举,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100多名,同时形成了一支科技攻关能力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成为北方水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第四,实验室科研条件与环境良好,拥有专用实验室面积2500平方米,中试成果转化基地 3000平方米,试验地240亩,仪器设备配套齐全,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第五,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将不断凝练学术方向,集聚优秀人才,强化建设投入,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国家水稻育种的重要创新中心之一。

    参与论证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在研究水平、条件、人才等方面已具备了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任务书》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提出的建设目标明确,建设规划科学可行,建设经费概算合理,配套经费基本落实,依托单位支持力度大,同意通过论证。专家建议将实验室名称改为“北方粳稻遗传育种实验室”,以拓宽研究领域,并在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上进一步加强。

    张玉龙校长在论证会上讲话,感谢专家们在百忙之中来我校指导科研工作。张校长说,专家们从不同研究领域出发、站在科研前沿高度提出的中肯意见对我校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不仅对北方粳稻遗传育种研究,对学校整体科研理念和思路的更新都有指导意义。耕作与作物栽培学科是我校的领军学科,我们将组织学校所有相关学科,举全校之力做好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以此牵引和带动我校的整体科研工作。

    据悉,2005年度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有62个,其中辽宁省3个,是教育部为加强地方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为一至两年,建设期满,教育部将会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是实验室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宣传统战部 胡晓梅/摄影 李沫)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