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科技日报:中国超级稻发展战略研讨会侧记

    【来源:    日期:2006/09/2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记者 罗冰)9月16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沈阳市辽中县“沈农265”超级稻品种百亩示范田边,金色的稻浪一望无际。

    “今年的长势比去年还好啊!”望着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就像看着自己有出息的孩子一样,喜不自禁,满面笑容。这位我国超级稻计划的策划组织者、原农业部科教司司长指着一串串颗粒饱满、挺拔向上的大稻穗,一边乐呵呵地说,北方超级稻的特点很突出,就是直立大穗型,一边与沈阳农大水稻育种专家陈温福教授探讨起施肥、产量等问题。

    当天,中国超级稻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沈阳如期举行。袁隆平、程式华、卢永根、李家洋、陈温福、谢华安等我国超级稻育种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和全国17个推广省份的13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庆祝超级稻计划实施十周年,研讨超级稻未来发展战略,而会议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现场参观。

    一位来自广东的农业专家说,在南方很难看到这样大片的水田,这样一马平川的恢宏场景,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一时间,周围专家客串的“摄影记者”多了起来,有的蹲在地头变换角度不停地调焦取景,有的拔起一株稻子从穗拍到根仔仔细细地研究,还有的忙着在“稻海”边合影留念。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也举着相机照个不停,在示范田标示牌前,程序教授兴致勃勃地说:“来,老谢,我们在这里合个影。”于是,他们一连照了好几张。

    上午10点多钟,专家们又驱车来到在海城市西四镇的1000亩超级稻示范田,当地农民刘洪升被团团围住。这位原乡农技推广员在2000年的时候,尝试着种了50亩“沈农265”,结果当年亩产达到810公斤,由于米质好,每公斤还比普通大米多卖两分钱。尝到了甜头,于是,他一发不可收,从100亩到200亩再到400亩,今年达到了1000亩,种了沈农265、沈农606、千重浪2号等4个超级稻品种。

    去年,刘洪升种植的超级稻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达到820多公斤,今年预计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今年海城全市推广超级稻面积达到10万亩,按每亩产量比普通稻谷高出100公斤计算,每亩地可增收200元,仅此一项全市今年可增收2000万元。据了解,该市已计划在3年内使全市30万亩水田全部种上超级稻,届时,仅水稻一项全市农民就可增收1000多万元。

    时光回到十年前,上世纪90年代,沈阳农大教授杨守仁等我国科学家在吸收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理想株型塑造与强优势利用相结合”的中国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1996年4月,杨守仁等科学家给国务院写信,建议开展中国超级稻研究。同年6月,农业部在沈阳农大主持召开“中国超级稻研讨论证会”,标志着中国超级稻研究正式立项。沈阳农大成了“中国超级稻研究的策源地”。

    10年来,这项计划在育种理论研究、育种材料创制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新品种。2000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了百亩连片单产700公斤/亩的第一期目标和800公斤/亩的第二期目标。目前经过专家评审认定的49个超级稻品种,已开始在生产上发挥大面积的增产作用。根据2005年的对比调查,超级稻品种大面积亩产一般能比普通品种增产60公斤。

    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5年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超级稻新品种约2亿亩,覆盖了我国长江流域稻区、华南稻区和东北稻区,合计增产稻谷120亿公斤,先后获得1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超级稻与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一起,成为“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

    今年,农业部组织东北三省示范推广种植了沈农、吉粳等系列的超级稻品种14个,合计种植面积达1300万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26%。经专家抽样测产,大面积平均亩产将超过600公斤,比当地普通品种和高产品种分别增产15%和10%,更比“十五”期间及2005年东北三省水稻平均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增产幅度高达20%以上。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当天因事而未能到现场参观,但是专家们就在现场用电话向他报告参观后的感慨和喜悦。下午,在论坛上,这位副部长用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来形容大家也是自己的感受,并动情地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收获了我国超级稻的种子,我们更加期待明年春天的到来,播种更大更多的希望!(摘自9月18日《科技日报》)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