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庞铁明)2000年冬天,沈阳遭遇50年不遇的寒冬,持续的低温使各地果树冻害严重,优质大苹果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但是,第二年秋季,沈阳市于洪区南园农场的果农却满脸笑容,因为,他们栽种的寒富苹果依然个大色红,累累硕果挂满枝头。
大冻害之年,寒富苹果用丰收的表现,再次印证了突出的抗寒特性。
沈阳地区历来不能栽培优质大苹果,建国50多年来,从未在沈阳召开过全国性苹果学会会议,因为寒富苹果的出现,2005年,全国苹果学会的年会,特意选择了到沈阳召开。
是她,一个杰出的女性,结束了沈阳不能栽优质大苹果的历史,并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寒富苹果”走向商品化、产业化。
李怀玉教授于1992年成功培育出的寒富苹果可与红富士媲美,经过专业人员的核算,种植此类苹果,每亩至少可获得收入几千元。很快就在“三北”地区10多个省和自治区栽植成功,目前,“寒富苹果”栽植在辽宁已形成相当规模,全省栽植50多万亩,而沈阳地区则是从2003年正式开始推广,到2006年底已经栽植5万多亩。
培育抗寒大苹果是世界上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人们一直认为,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零下12度的地区,大苹果难以越冬。经过近40年的努力,李怀玉培育出了宁丰、寒富等苹果新品种,不仅将我省栽培大苹果的区域由南向北延伸了200多公里,而且可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亚寒冷地区栽植,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寒富大苹果是用东光作母本,用富士作父本,经杂交授粉后获得杂交种子万余粒,经多年从7000余株杂种实生苗中精心选育而成。该新品种最突出的优点是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集抗寒、优质于一身,具有抗寒、抗病、抗早期落叶和早产丰产的特点。在年平均气温7.6度,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12.5度,绝对低温零下32.7度的地区栽植,也能在自然条件下安全越冬。
2007年2月2日,“寒富苹果”培育者——沈阳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李怀玉受到市政府表彰,并获得奖金5万元。政府将有意向性地指导各区县栽此苹果,希望将沈阳变成寒富苹果的产地,形成自己的品牌,让沈阳人吃上自家产的苹果。
传 奇
哈尔滨来的“小米丘林”
2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远郊的沈阳市老年公寓,对李怀玉教授进行了专访。73岁的李教授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甚至很难从她身上找到惯常的知识分子气息,她的穿着打扮,她房间里的摆设,她说话时的语气,使她看起来更像是长年劳作在果园里的果农。这种强烈的反差,自然是她长期忙碌在果园里的结果。这个令无数果农获益的传奇女性,恰恰是用形象上的质朴无华,证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怀玉的最初也最美好的回忆,就是苹果。1934年,李怀玉出生于营口大石桥。她的家乡是辽南著名的苹果之乡。5岁那年,因为生计之故,父亲带着全家搬迁到哈尔滨,从此,又红又大的苹果,就几乎只存在于她的记忆里了。因为家境贫困,家里很少买苹果吃。冬天来了,童年的李怀玉和伙伴们到野外玩,最喜欢摘树上挂着的“山丁子”吃,那是一种很小的果实,非常涩,只有孩子才会忍不住摘下来吃,每次吃了,都只会让李怀玉更加怀念辽南。
李怀玉研究苹果,最早可以追溯到她中学时代。当然,在亲友们看来,她当时的努力更像是一个孩子的儿戏,没有人会当回事。李怀玉利用一切机会,委托亲友们从辽南带果苗到哈尔滨,然后精心地栽种在房前屋后。在李怀玉的心里,她是多么希望辽南硕果累累的情景在自己家的园子里再现啊!为此,她放弃了一个孩子游戏的时间,而是成天与果树打交道。
那时,李怀玉虽然小,却已经受到米丘林学说的影响。米丘林是前苏联著名果树育种专家,曾提出了“环境影响”和“定向培育”等理论,通过把生长在南方的果树逐步北移,使果树在寒冷环境的作用下逐步获得抗寒性,成功地将杏北移了1400多里,将樱桃北移了1000多里。
小伙伴们称勇于尝试的李怀玉为小米丘林,可是,无情的严冬却扼杀了她栽种的果树,一棵棵品质优良的果树,都在与严冬的对抗中败下阵去,只剩下抗寒性好但果实品质欠佳的山杏等果树留了下来。连续几年栽种,李怀玉都失败了,不过,倔强的李怀玉却并没有气馁,恰恰相反,在她的心里,已经萌生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抗寒育种事业中的想法。
转眼间李怀玉要报考大学了,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沈阳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她的这个选择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真地这样选择了,还是让大家感到了震动。李怀玉是一个门门课都得满分的学生,而且她在体育方面也十分突出,虽然只是个中学生,却已经是省排球队队员,游泳比赛还创过记录,而到了冬天,她滑冰时的美丽身姿,又会成为一处别样的景致。
那个时候,最时髦的专业是医科和工科,以李怀玉的条件,偏偏报考农学院,大家都感到很惋惜。当时东北农学院开设在哈尔滨,而沈阳农学院刚刚成立,名气还不如东北农学院大,但李怀玉却义无返顾地来到了沈阳,原因只有一个:东北农学院没有园艺系,而沈阳农学院有。
李怀玉自己也不会想到,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沈阳农学院院长张克威就来看她了。看来她还是有些知名度的。张克威院长一走进宿舍,便问:“谁是哈尔滨来的小米丘林啊?”
张克威早年留学美国,是沈阳农学院的创始人,在农学界很有威望。
李怀玉这个看什么都还感到新鲜的大学新生,十分惊诧地看着眼前这个笑容满面的长者,但回答问题时毫不怯场,她说:“我就是。”张克威又问:“你为什么要学园艺系?”李怀玉回答:“打基础,学专业,将来为北方寒冷地区培育抗寒苹果新品种。”如此坚定地回答,令张克威也感到很好奇,他拍了拍李怀玉的肩,表示鼓励。
入学之后,李怀玉的目标之坚定与明确,很快就得到了谭其猛、张育明等任课教授的赏识,她被选为果树育种课代表,毕业实习阶段,张育明教授更是点名让她参与编写《中国果树栽培学》,而那是只有果树名家才能做的工作。那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编写属于我国自己的“果树栽培学”,全国果树界的专家,汇聚在兴城海滨,一起做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李怀玉和专家们一起,用了近半年时间,完成了这项工作。几十年后,回忆起那段日子,李怀玉仍然十分激动,对她来说,那段日子太重要了,她认识了无数果树界名师,明确了人生道路,很多教诲都令她感到茅塞顿开,人生少走了很多弯路。
挫 折
“文革”几乎毁了她的苹果梦
1959年夏天,李怀玉毕业了,她被分配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小时候便立下的志向,终于有机会实现了。李怀玉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激动、工作起来的如饥似渴的描述,令人感同身受。她几乎是为抗寒苹果育种而生的,终于有机会为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了,李怀玉迫不及待地撒着欢儿工作起来。
从事苹果育种工作,必须大量时间到果园里去,而且,为了用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实验,以获得更优良的品种,还必须奔波于位于不同地区的果园。从事这项工作的艰苦程度,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很多学习这个专业的人,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悄悄退出了,李怀玉的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也没有再从事这项工作。对此,李怀玉十分理解,没有点儿奉献精神,是没法做这项工作的。在育种工作里,苹果育种又是特别难的,因为,苹果树从育苗到结出果实,需要大概八九年时间,也就是说,李怀玉需要八九年时间,才能知道自己做的工作是毫无意义,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样漫长的周期,的确是难以忍受的,但李怀玉丝毫不觉得艰苦,甚至她还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她只要有工作的机会,就是开心的了。上个世纪60年代,很多边远山区都没有通汽车,李怀玉经常要骑自行车去考察,有些山路骑车也不方便,只能步行,李怀玉从不叫苦,她自己带着干粮,一走就是一整天,晚上就借宿在村屯农舍。
抗寒苹果育种原本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过,对李怀玉来说,更多难以预测的坎坷还需要她勇敢地迈过去。正当李怀玉第一轮抗寒育种按照计划进行时,“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因为暂时不出经济效益,李怀玉栽培的果树被人拔了。已经即将看到成果,却面临毁于一旦的下场,李怀玉冒着极大的危险,在热心农工的帮助下,将部分果苗连夜送到外地果园继续栽植。
“文革”期间,和很多科技工作者一样,李怀玉也下乡了,而且一离开就是很多年,直到1979年,才回到沈阳。这意味着她的抗寒苹果育种工作一定程度上暂时停止了。对于从小立志的李怀玉而言,这是无比痛苦的现实。不过,李怀玉没有沉沦,更没有抱怨,而是尽自己一切努力,争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育种工作,尤其密切关注着送到果园去的果苗。
“文革”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暂时混乱,但是,李怀玉送出去的果苗,却在几个果园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革??名为“沈香”,并在1979年辽宁省科学大会上,获重大科技成果奖。李怀玉没有出席颁奖大会,这个消息也是之后她才听说的,那个时候,她还在乡下的果园里劳作。
惊 喜
上万棵果苗里选出良种
“沈香”获奖,可是,在李怀玉看来,还是无法满意的。“沈香”的优点很突出,尤其抗寒能力,使其适合广泛种植。1975年冬天特别寒冷,一月份在零下10度到12度地区的大面积果园,遭遇到毁灭性打击,栽植“沈香”的果园却照旧取得了丰收。李怀玉不满意的是“沈香”的品质。“沈香”因为有些早熟,品质不是特别好,口感有些酸,和富士苹果有明显差距。
从1959年毕业,到1979年“沈香”获奖,李怀玉用了20年时间,完成了第一轮抗寒育种试验。从1978年开始,她又开始了第二轮试验。20年一个轮次,对她来说有些太漫长了,一个人能有几个这样的20年?李怀玉明白,自己一点儿也不容有失。
李怀玉没有任何观望的时间,1978年春天,开始着手解决“沈香”存在的问题。她决定用抗寒能力强的“东光”和品质优良的“富士”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既抗寒品质又好的新品种,名字她也早早就想好了,“寒富”就是这时候诞生在她的心里的。
为了保证杂交成功,李怀玉不辞辛苦,选择了多个果园进行杂交试验。那些年里,她的鞋底都磨薄了,在辽宁的熊岳和河北的昌黎等地果园采花粉,然后带到西丰杂交,结果后挖出种子,再到赤峰的巴林果园播种。
李怀玉能够取得成功,和巴林果园是分不开的。那个时候,她能不能取得成功,谁也说不清楚,甚至有人根本就不理解她所作的努力。培育新品种需要大量土地进行试种,需要有人帮助料理,这中间细节很多,随便哪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育种工作都可能功亏一篑。
何况,为了保证能够筛选出好品种,李怀玉要试种上万棵果苗,这需要一大片土地,还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巴林果园农场场长乔凤歧表现出了其对科学的信任,他果断拍板,全力支持李怀玉的科研工作。当时,果园里有的人不理解,乔凤歧顶住了压力,虽然他当时心里对李怀玉也没有底。
第二年春天,巴林果园里长出了近万株新生果苗。春天气候温和,果苗茁壮成长,可是,只有经过了严冬的考验,才能够真正生存下来。经过三个冬天的考验,大批果苗被淘汰了。到1985年,李怀玉培育的这批果苗走完了生命周期中的童年时代,陆续开花结果了。李怀玉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呵护这些果树。年复一年,顶着风沙,冒着烈日,她夜以继日地劳作在果园里,仔细观察,对比取舍,希望能够找出性状最好的品种。
有一天,因为连续工作了多日,加上温度太高,疲劳过度的李怀玉竟然在果园里昏倒了。这回该悠着点儿了吧,李怀玉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别人的怀疑,她身体刚好了一点儿,便立刻回了果园。就这样,经过连续三年品评和鉴定,李怀玉终于选出了新品种,综合了父本和母本的双重优良特性,树体抗寒性超过了国光,果实品质也超过了国光,相当于或接近于富士。李怀玉将这个新品种命名为“宁丰”。出席省级阶段性成果鉴定会时,专家们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已经取得了抗寒苹果培育的突破。
欣 慰
沈阳将成“寒富苹果之乡”
1993年10月初举行的辽宁省抗寒优质苹果系列新品种鉴评会上,对宁丰、宁酥及其姊妹品种的优良特性,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系列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必将为寒地苹果栽培带来巨大的变革。在那次大会上,《抗寒优质大苹果新品种——宁丰》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学术论文入选国际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学术讨论会。1994年,李怀玉已经被邀请出席了北京举行的盛会,与国内外专家交流苹果育种和遗传规律方面的学术观点,几个月后,她凭宁丰获得国家发明奖。
随着宁丰、宁酥等新品种育出之后,寒富、寒光和东冠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中尤以寒富的表现最为优异。多处果园试栽证明,寒富苹果树体抗寒性突出,过去不能栽植优质大苹果的大石桥、海城、辽阳甚至沈阳地区,都能正常开花结果,并连年取得丰收,栽后两年开花,三年结果,四五年便进入盛果期,亩产可以达到万斤。相比抗寒性能,寒富苹果的优良品质,尤其使其名声大震。寒富苹果个大,平均单果250克,果面全红,果肉淡黄,酥脆多汁,有香气,含糖量超过富士。
在没有通过审定的时候,闻风而动的各地果园已经抢着栽植寒富了,不仅东北三省,河北、甘肃和新疆等地也到处都有寒富的身影。因为寒富的突出表现,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还邀请李怀玉到新疆,在天山南北进行两周时间的讲学,专门传播她的苹果抗寒育种研究的经验。
2002年秋,沈阳市副市长李宝权视察南园农场时,意外发现那里的苹果新品种红艳艳,沉甸甸,个头又大,吃起来又甜,眼前不仅为之一亮。当得知这些已列入国家重点开发推广项目的新品种是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培育而成,是属于我们自己自主知识产权时,李副市长十分高兴,当即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并邀请李怀玉教授,赶赴东陵区得胜果园,召开参观品评现场会。在现场会上,李副市长提出,当年沈阳地区育成的寒富果苗,争取全部在沈阳地区栽植,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沈阳地区打造成“寒富苹果之乡”。
在东陵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寒富苹果协会”成立了,很快发展会员200多名,带动了周围乡镇建立寒富果园多个,仅百亩连片地寒富果园就有10多个。李怀玉高兴地告诉记者,寒富苹果被列入了《辽宁省“十一五”果业发展规划》,规划中确定在大石桥和沈阳市东陵区各建一个寒富苹果出口基地,同时各建一个寒富苹果套袋示范区。(摘自2007年2月15日《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