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琦)又是一年毕业时。
当众多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遭遇“就业尴尬”时,在沈阳农村,一群特别的“大学生”却成了乡亲们眼中的“香饽饽”:
他们经过了象牙塔的熏陶,却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们“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他们用学来的知识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并且还是带动村民致富的“行家里手”。
他们,就是沈阳农村科技人才研修工程培训班的学员们。
给“鱼”不如给“网”
“我最近就准备上北京去买台测土仪!以前种蔬菜,我们只看产量不看质量;现在,我开始研究土壤问题,跟大伙儿一起搞无公害蔬菜。”
吴士海就是这些“新鲜文化人”中的一员。
“以前,我想咨询个技术,都要骑着摩托车到处去问,遇到人家不愿讲的,就多跑两次,全靠脸皮厚,学到的技术也都是零零散散的,往往两三年才能都学到手;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渔网,而不是送上手的鱼!”经过在大学一年的学习,貌似腼腆的吴士海语出惊人。
而他所说的,正是当前农村的真实现状:扶贫农村“给粮、给钱、给羊”,一些山区农民却把扶贫的羊都杀来吃了;政府给修条路,手把手教技术,也只是解一时之渴;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回到农村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大学生镀完金也找机会进城了……
究竟怎样才能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留住人才?
2002年,沈阳市科技局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开展“农民科技研修计划”。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培养科技人才是关键!”沈阳市科技局领导坚信,“科技一定能改变农民的生活!”
说干就干。截至目前,沈阳市已建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00个,举办各类研修培训班2400余期,参加研修农民8万余人,带动3万农户增加收入1.57亿元。
尽管如此,农民们依旧不解渴。
2004年,在采纳一位区政协委员建议的基础上,沈阳市科技局再出高招:政府出钱,让优秀的青年农民上大学!
于是,科技局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应运而生。
尽管“不算学历,没有学位,不安排就业”,但“上大学、学技术”的好消息还是在沈阳的4区1市3县掀起了报名高潮。经过自愿报名,区县科技局推荐,市科技局审查资格,一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两年以上专业生产经验、有学习专业技术强烈愿望、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农民率先走进了沈阳农大应用技术学院的课堂。
“这个班是一年制的,算上学费、书费、住宿费,每个学员一年的总花销大概在4000元左右,但他们不用花一分钱!我们科技局每年都从本级科技三项经费中划拨专款投入,这也被列为沈阳市政府为老百姓办的20件实事之一。”
沈阳市科技局副局长李铁夫介绍说,对于远郊区县经济困难的学员,有奖学金补助;对被确定为“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学员,还设立了1万元、8千元和5千元三个资助额度,帮助他们引进、开发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今年4月,就有来自贫困家庭的31名优秀学员获得了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资助,另有32项创业项目得到了资助。
3年来,毕业的378名学员不仅全都回到了农村,也把科技致富的新气象带回了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带动村民致富的科技“火种”。培训班的“火爆”也让沈阳周边的几个城市“动了心”,今年的第三期培训班里,就有本溪市政府送过来的17名学员。
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郭明顺感慨道:“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这个培训班最大的创举就是解决了运行机制问题!”
2006年,这种“政府出资,高校培训,农民收益”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的肯定,并指出:“沈阳市选送优秀农民科技示范户到农大接受非学历成人教育培训,成效显著,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并要求和鼓励各地教育、科技部门和农业院校积极探索,为培养留得住的农村新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2007年,沈阳市科技局又有了新的目标:再选送300名青年农民到大学学习。到“十一五”期末,力争通过为期5年的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资助3000名青年农民到高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民大学生的幸福生活
“我希望家乡能尽快富起来!”“我想圆我的大学梦!”
“我想学点技术。城里人到农村承包土地搞种植都能赚钱,我们农民也不能再捧着金饭碗‘要饭’了!”
“每个人,都怀揣一个梦想,这里,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尽管培训班的规模还并不很大,但却承载了青年农民们太多美好的愿望。
“其实,这些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不同,他们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圆梦,更是带着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到课堂求解的,他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同样是农民出身,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院长杨印山很能理解这些“农民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
“除了上课,课下老师们被学员围着问问题都是常有的事儿,有些学员毕业了也常常会回来再找老师。”培训班的班主任孙国义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个学员身上几乎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第2期有个学员,是中途代替儿子来上课的,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45岁的她就把拉下的课程全都补上了;这一期的学员中还有把没上小学的儿子寄宿在亲戚处,夫妇俩一起来上课的;有超过了规定年龄,贴了妹妹的照片,顶着妹妹的名字来上课的……”
为了迎接这批特别的学生,沈阳农大把本科生的军训楼腾了出来,在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还给他们配备了专职的班主任。
“上课在课堂,下课到寝室,我们的办公室就设在学生宿舍!”孙国义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程序。
杨印山说,“其实,这些农民大学生可比我们学院普通的本科生幸福多了!给他们上课的,都是我们学校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此外,每个学期我们还会从校外请一些名师来给他们讲课,果园子、养猪场、试验田……到处都是他们的课堂!”
“学员们毕业后,不仅能领到结业证书,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还能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如此,为了让学员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沈阳市科技局还通过省科技厅和工商局为第三期的学员们进行了科技经纪人培训,经过考试,参加培训的学员全部取得了“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
“我们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什么春风送农家?什么人来笑哈哈?什么学校把书念?什么技术带回家?
科技春风送农家,青年农民笑哈哈。农业大学把书念,农业科技带回家。
……
在2007年学院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上,园艺专业的学员们曾用自编自演的“山歌对唱”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们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从前,我们那儿的西瓜、甜瓜价钱都是瓜贩说了算,1斤也就卖到3毛多;如今,用上了生物农药技术,我们自己掌握了订价的主动权,今年的瓜价就翻了1倍,好几个品种还打进了城里的大超市!”现在已经当上辽宁省蔬菜加工协会副会长的从军跟记者算起了这两年的“经济账”。
“大伙都说我是‘猪年发了猪财’!”谈起今年的收获,董慧的脸上乐开了花,“我学到了技术,也养肥了猪仔,还成了‘无公害绿色养猪’专业户。今年我家有1000多头猪出栏,大部分销到了北京、天津,还都卖上了好价钱!”董慧告诉记者,“从前我根本就不懂怎么养猪,养的仔猪成活率低,成本也老高。现在,我学会了科学养猪,中药配方也帮了我老大忙!”
“我要带大伙儿一起富起来!”
红砖飞檐,阔院高楼,开着白色的东风本田CRV在绿色的田间飞驰而去……在东陵区,记者见到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会长”———刘涛。
刘涛是搞苹果种植的,从沈阳农大第一期培训班毕业后,他不但把自己的70亩寒富苹果科技示范园搞得红红火火,仅出售自己繁育的30余万株寒富苹果苗一项,1年就能获得纯收入35万余元,还牵头成立了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并担任会长,自费修建了100平方米的大培训教室,定期请专家来给村民讲课。目前他的协会已发展会员100余人,培训300余人,在重点乡镇的家庭果园建立了15个寒富苹果示范基地,还辐射到了辽阳和抚顺等地。
“我富了,也要带动更多的人种寒富苹果,带大伙都富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到2006年,周边农民就已种植寒富苹果上万亩,辐射农户700多户。2006年,刘涛还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除了技术,我在大学还学会了管理,现在管理果园的都是我专门请来的技术人员,而不是自家亲戚了!”谈起“上大学”的经历,刘涛至今仍心存感激。
“我看到了新农村的希望!”
“1996年我考上了辽宁中医学院,但由于家里条件不好,我只得选择放弃。后来,我边工作边学习,花4年的时间修完了本溪司法学校的专科课程,但回到家乡,却仍然感到知识的匮乏。”闫桂斌是第三期培训班中来自本溪的17名学员之一,也是所有学员中入学前学历最高的。
“从前,我一心都只想到大城市发展;现在,我就想扎根农村了,因为我看到了新农村的希望!”经过在沈阳农大一年的学习,小闫告诉记者,“我对生我养我的农村有了新的看法!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土地生金,让它来改变我的命运!”
沈阳市科技局局长宋铁瑜说:“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效的科技培训机制,将是我们做好农村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青年农民上大学”,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当代农民的新貌,更孕育着未来农村的希望。
我们期待着,更多科技点燃的富民火种照亮民间! (摘自7月24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