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沈农要闻 >> 正文

    胡晓华副省长来校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来源:    日期:2006/03/13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以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师生,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方向,为了使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这些问题,深入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看清方向,明确任务,3月10日下午,学校邀请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晓华来到我校,为全校师生员工作学习辅导报告,结合辽宁“三农”实际,深入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学校党政领导郭明顺、张玉龙、张纯玉、金宝莲、李天来、刘广林和全校教职工、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报告会。辽宁省农科院近百名科技人员也同我校师生一道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会由党委书记郭明顺主持。

    胡晓华副省长的报告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胡省长依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全面而深刻阐释了对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的理解。他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并且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重要部署,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胡晓华副省长把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认识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新在战略性。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判断。中央的重大判断、方略和基本政策把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认识。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集中体现,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二是新在阶段性。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体制深刻转化,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化。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有四个方面:经济总量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国家财政实力增强。三是新在党的政策。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了三个支持和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04年的一号文件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抓住了生产力发展的关键,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问题。总体来看是富裕农民、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构建了党中央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完整的政策体系。一系列惠农政策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既重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农民的利益;既重视城乡统筹发展,更重视自主创新。四是新在群众性。一号文件提出“五要五不”的要求,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当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事业,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五是新在长期性,不急于求成。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依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解决“三农”问题是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认识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当前要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使新农村建设有个良好的开局,逐步推进。

    在阐述了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目标和推进的行动路线后,胡晓华副省长着重就我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方面提出了希望。

    胡副省长说,推动农业产学研合作,是整合部门资源,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作用的有效途径。十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为35%,农业科技的推广率是75%,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是53%,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学研合作,农大和农科院等部门的合作要以“三个围绕”为重点,一是围绕农业经济优化升级推动产学研合作,即围绕农业的战略结构调整,把辽宁农业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二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重点突出种子工程,把辽宁建成全国的种子强省,推进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三是围绕培育新农民,整合培训资源,通过共办、合办推进农民的进修,并与“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结合起来。要建立三个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产学研会商平台,建立相互间经常性的工作沟通,重点解决我省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问题。二是建立重大项目合作平台,每年推进一批项目,共同推进,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平台,要建立起100个示范基地。同时,要搞好项目评估工作,建立农业科技立项和成果的评价体系,对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现实生产力要给予奖励。要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天地,通过中日韩论坛等形式,推动农业交流的国际化。

    胡晓华副省长在报告中高度评价了我校的办学方向和已取得的成果。他说,沈阳农业大学是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农大“四个面向”非常好,提升了学校自身发展,积累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面向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在育种、工厂化高效农业领域中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面向经济发展,调整科研思路,学校的整体科技实力取得了进一步提升;面向经济建设,推进科教兴农,为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应用和农民致富培育了一批带头人;面向农事企业,开展合作,为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胡副省长特别指出,沈阳农业大学主编的《新农业》杂志推进了辽宁农业科技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农民的刊物。胡副省长表示省政府将大力支持《新农业》的发展,扩大发行量,今年要达到10万册。他希望我校师生都来支持《新农业》的发展,把农民关心的技术问题、科技问题通过这个渠道传播出去。

    胡晓华副省长相信沈阳农业大学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已具备了更好更强的条件,必将做出更突出的贡献。他希望农大站在时代的高度,走好产学研合作的路子,将教育、科技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一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和产业进步,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供支撑;二是运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来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支撑;三是运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提供农产品加工的发展,为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提供支撑;四是加强农业资源、生态学、环境工程、水资源相近学科的建设,为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环境提供支持;五是加强学校与有关部门、企业、农村基础推广部门的合作,为培养新农民、打造新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支撑。

    郭明顺书记在讲话中说,按照中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要认真学习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带乡的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的落实。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各项任务中,最首要和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现代农业。辽宁省委省政府对包括我校师生在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寄予希望,郭书记要求各院系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学习,深刻消化理解省长的报告,密切联系各自工作岗位,认真进行学习讨论,把党中央的要求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切实承担起农业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宣传统战部 胡晓梅/文 李沫/摄)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