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由辽宁省政府组织,省农委、省科技厅、省农业科学院和我校参加的农业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座谈会于3月6日下午在我校外事专家楼会议室召开,胡晓华副省长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农委主任万福民、省科技厅厅长赵明鹏、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和我校党委书记郭明顺、校长张玉龙参加会议并先后汇报工作。省政府副秘书长周立元、省科技厅副厅长徐铭,张强、省农委助理巡视员吕子湖、省农科院副院长赵奎华和我校副校长李天来及相关人员出席了座谈会。
我校党委书记郭明顺首先致欢迎词,向胡晓华副省长和各级领导多年来对农业大学发展与建设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郭书记在讲话中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而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我校多年来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充分利用农业和生命学科特色及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从1983年至今,已在全省建立了多个科教兴农基地,完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方位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网络的总体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师资队伍,也促进了我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郭书记最后希望通过本次座谈会,集中各位领导的智慧和力量,探讨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互结合,为辽宁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玉龙校长在会上就我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下一步工作设想进行了详细汇报。张校长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张校长说,“十五”期间,学校坚持服务“三农”方向,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服务社会经济、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贡献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调整了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二是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学科融合,调整研究重点;三是加强原始性自主创新,正在形成优势研究领域;四是科教兴农亮点纷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张校长说,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农业大学的作用,我校将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合辽宁农业科技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以现代生物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和产业升级。三是要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提升工厂化设施农业装备和研究水平。四是要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全面提高农业加工产业技术研究。五是要在重点建设农业资源学科基础上,加强生态学、气象学、森林学等学科的建设,大力发展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六是要围绕辽宁省实施的科技进步示范县乡工程、农民科技经纪人培训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重点工作,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和农村基层推广部门结合,促进产、学、研发展,加大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普及,积极帮助地方加速特色和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批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
胡晓华副省长在听取了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胡副省长对本次座谈会顺利召开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与会各单位针对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技创新这一议题所作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家切合实际并进行了认真思考。胡副省长强调,农业产学研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农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一是要围绕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要重点对农业内部、农村产业、农业劳动力进行调整,强化农业五大优势工程,发展五大特色品种,加大农产品加工的力度。二是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推进农民生产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的防灾减灾。三是要培育新农民。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信息化工程,加强农业科普。
胡晓华副省长指出,要建立农业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机制,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推进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要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荐优秀机制进入国家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建立项目选择和成果评价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开展。在谈到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工作时胡副省长强调,通过政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召开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推进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搞好“中日韩论坛”,推动科技成果国际化;搞好沈阳农业高新区,为农业发展和产学研结合搭建一个重要平台。
座谈会还就产学研究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校办公室 辛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