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洋 吴慧美) 3月13日本报报道《谁能帮帮这一家人?》之后,很多热心的读者都为鞠淑侠和王莹母女俩的生活献出了一份真挚的爱心。母女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希望,在众多捐助者当中,有一位名叫马鸿国的老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经多次为有需要救助的人解囊相助。只要是本报报道过需要帮忙的主人公,他都会尽上自己的一份力,从未中断过。3月22日,马鸿国老人为了能尽快帮助鞠淑侠母女,特意从家赶到报社,想通过本报帮忙热线把捐款转交给鞠淑侠。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可佩的老人。毕生所学办班仍为献爱心
马鸿国老人今年84岁,是沈阳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离休语文教师。据马鸿国老人介绍,1982年离休后,他开始编写作文写作提纲,办起了作文班,将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资助。
马鸿国老人告诉记者,他是《沈阳晚报》的忠实读者,家中晚报的剪报都近一人来高了,在他编写的作文提纲当中,有很多事例都是从晚报当中选取的。马鸿国老人拿出了作文班的学生名单,在名单上面记者看到有四五个学生的名字后面标着一个“免”字。原来在他的作文班里面,凡是烈士子女、孤儿、孩子跟随母亲的单亲家庭和低保户的孩子都是免收学费的,这是他办班的原则。在免收学费的学生当中,马鸿国老人特别提到了一个叫朱菲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名孤儿,平时的生活很困难。经过社区的介绍,马鸿国老人让她到学习班来,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也可以照顾她,就这样每个月他都会给小朱菲20元钱用于买学习用品,过年的时候他和老伴都会给她压岁钱,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高高兴兴的过年。
马鸿国老人告诉记者,他办作文班收取的学费主要有两项用途,一是捐助,二是编书。救助病苦的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更应该培养学生们要充满爱心。他特别关注晚报,遇见有需要救助的主人公,他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捐助,同时把报道收集起来作为教授学生的材料。他每次在晚报上看见有因为疾病而生活困难的人,都会通过汇款、通过送报员或是把钱送到报纸发行站,就想尽快的帮助他们,自己也特别欣慰。爱心小本记录滚烫的深情
马鸿国老人有个小本,上面记载了他每年捐助费用的记录,一年免收学费近4000元,一年通过晚报帮忙捐助的费用共1000元,一年补助给小朱菲400元,这样算起来,马鸿国老人每年用于捐助的费用近5000元,那么从他离休到现在的20多年来,马鸿国老人捐助的费用大概近10万元。马鸿国老人说,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留给学生们和子孙的文化遗产和现实教育。虽然他的捐助只是杯水车薪,但可以解决一下困难者的燃眉之急,不是有那么一句歌词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马鸿国老人表示,他会继续关注本报,希望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们。(摘自3月24日《沈阳晚报》)